在黑土地上快乐的成长… --见证改革3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与复苏 巴俊宇/文 _ 明天就是改革开放30年纪念日,想起来这30年正是我生命最重要的30年,我的青春正是伴随共和国从迷惘中走向变革与腾飞的脚步度过的,回想我与共和国的长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到复苏的亲身经历的往事,自然是感慨万千,有千言万语要说说。这篇《在黑土地上快乐的正成长》文章是市政协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文集中的一篇,市政协组织向我约的稿,作为省(市)委、省(市)政府的经济决策咨询专家,希望我把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提出"东北现象"以来,我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进行决策咨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的研究特别是受到省委、政府重视采纳的亲力亲为的事件记录下来。文章早已交上去了,现在正在出版中。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特地到有关部门档案室把当年相关的原始文件拍下来,并把这篇文章贴上来(略有调整),和大家一起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作者题记 我是个穷孩子,50年代末出生在东北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你看工伤保险条例。历史上被称为"煤都"的抚顺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出生不久,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而父亲一个有些刚直的建国前的干部,因对当时一些偏激的战略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被打成了右派。也许那时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走过来十年的历程,不论是政治、经济、社会都还很稚嫩,所以才发生了许许多多叫人至今想起来也无法理解的事情。伴随着共和国经历的风风雨雨,我这个贫苦工人家庭出生的普通穷孩子,在经历了许许多多艰辛和苦难的岁月后,在心灵深处留下诸多难以磨灭的印记、情结和疑虑,也从一个工人棚户区的顽劣童孩跌跌撞撞的走出来,慢慢的成长起来,在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中,我见过煤渣、搽过皮鞋,卖过冰果,…我常常被饿的几乎要昏厥,为了活命我甚至去偷水果吃,我经历的的动荡,在那个"玉米面肚子,的确良裤子"的岁月里,我做过力工、机械工人、刑警、文艺创作员,大提琴演奏员,在那个不堪回眸的时代,度过了我的童年和青年,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考入大学,毕业后辗转飘洋过海深造。人生好像一个抛物线,当我走过了人生最充满激情的时期后,似乎某种精神的呼唤,不知不觉地回到了东北这块黑土地上, 从此,我的一切情感和智慧深深的交织在家乡的土地,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衰我或激愤,或忧思,或苦想,或奋然,而在我所有的精神层面的积淀中,最深切的也将是最永恒的东西那就是我对家乡这块黑土地眷顾的情结。 我常常说在我生命中我最感谢的就是那位老人,一个大胆的在南海边圈圈点点的,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没有他就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辉煌,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从1978年到2008年,这三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实现腾飞的三十年也使我生命中最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三十年,是人生最重要的三十年,就在这三十年中我从一个少年轻狂文学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家乡建设有用的社会经济学者,而这一切都紧紧地联系着一个关键词:家乡--老工业基地复兴。 (一)求索:我比邓小平早四年提出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理念 80年代中叶,那时的我已经渐渐得淡去了自身早年的苦难经历留下的忧郁的诗怀,我知道家乡的建设,共和国的腾飞最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的诗者,更需要理智的思考,需要更多的思想者,敢于探求的先驱。开始扎扎实实的在大学执教,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禁锢许久后的初春我不再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