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其一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分别由市级和省级医学会负责组织。一般情况下,再次鉴定的结论即认定是终审的鉴定结论,只要程序合法,委托部门原则上可据此进行判决或处理。所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两审终审”制。
其二是,除了上述两个级别的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外,还可以启动中华医学会鉴定。这需要在当事方对首次及再次的鉴定结论不服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高级人民法院与中华医学会商请,才能启动鉴定程序。所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非“两审终审”制。
笔者以为,上述观点都存在着对相关法律理解不到位的缺陷。根据《条例》的规定,中华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非鉴定的必经程序,所受理的鉴定应严格把握“必要时”的条件。对疾病转归和诊疗过程清晰,已经在地方医学会作出了公正的鉴定结论的,中华医学会一般不予受理。
因此看,在通常情况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该是“两审终审”,但个别情况例外。“个别情况”是指什么呢?中华医学会的解释是:1.首次鉴定与再次鉴定结论截然相反,法院或卫生行政部门均难以采信的医疗事故争议。2.临床罕见病涉及多个学科,或死因争议属新技术所致,再次鉴定有困难的争议。3.诉讼要求赔偿标的高,在当地社会影响大的医疗争议。4.久拖不决,年代久远的遗留案件。5.再次鉴定的结论定性不准确,存在一定问题。
这也就是说,如果医疗事故争议属于上述5种情形之中的任何一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该是“三审终审”制。
延伸阅读:
- 政协委员呼吁医疗事故“阳光鉴定”
针对医疗事故鉴定的公正性问题,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医疗事故“阳光鉴定”。蔡自兴委员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前的医疗鉴定事故主体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条例》出台后则将鉴定主体从卫生行政部门改为了医学会。但医学会是社团组织,并且实际上受到卫生行政机关不同程度的控制。医学会工作人员几乎全部由省内各医疗机构派遣人员及卫生行政官员构成,与医疗事故可能责任方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患者与医疗机构发生纠纷后,医学会就有可能偏袒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一方。缺乏公正性的医疗鉴定是不可能产生公信力的,一些受到不公正医疗鉴定损害的患者对这一点心理很清楚,但有苦无处申诉。蔡自兴委员表示,《条例》有着... >> 详细
- 医疗事故鉴定如何申请
去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成为解决医患纠纷的关键环节。日前,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秘书长李淑静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启动、材料搜集等相关事宜接受了记者采访。事故鉴定如何申请首先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启动,《条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报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交由负责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学会组织鉴定。鉴定材料包括哪些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应当包括住院患者的病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