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的妻子笑着说:“我们重庆那边的人爱玩,自从来垃圾坑后,大家把时间看得可紧了,很少有人舍得出去玩。” “在这里,吃是第一位,只要能保证温饱,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陈林说,一般外出都是买买菜。 陈林干了两年多垃圾分拣,比在广州攒钱快,因为“没地方消费就攒下了钱”。说话间,陈林的妻子插话:“我和陈林、婆婆三人,每月分拣垃圾能挣1万元。” 陈林和妻子毕竟在广东大城市生活过,与这个群落里其他人的消费方式还是有些不同。大多数拾荒工除了拣拾垃圾,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卫星电视接收器看电视。陈林花2000多元办理了无线上网,每到晚上睡不着觉,就用笔记本电脑与虚幻世界里的网友聊天。他的小舅子一到晚上便跑来蹭上网。 陈林一家五口的窝棚背后,是陈林的岳父唐军伟一家。陈林和妻子从广东来到邢台不久,岳父得知他们分拣垃圾淘到了第一桶金,于是便携妻子、儿子、儿媳和一岁半的孙女,也从重庆开县赶来投靠。 唐军伟的老家在重庆开县的大山里,少有的一点田地都是山坡梯田,根本无法利用水利灌溉,种地只能靠天吃饭。这个窝棚区的十余户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亲戚关系,靠相互介绍来到这里,相互照应着生活。 唐军伟家20平方米的窝棚,用布帘隔开分成两室一厅,一家五口相处。窝棚边还圈养着十余只鸡,用捡来的白菜叶子、发霉的馒头喂养。唐军伟的孙女年龄小,只要到垃圾坑去分拣垃圾,就把孙女交给女儿家两岁的孩子带着玩。 ■垃圾分类工作的晴雨表 大多数拾荒工连小学也没读过,但他们懂得,如果把白色垃圾深埋处理,对地下也是一种污染,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可回收垃圾进行分拣再利用。 有媒体报道,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曾对拾荒工生存现状做过调研报告,贵阳市6个区的生活垃圾中每年可产生26万吨可再生资源,拾荒者一年拾回24万吨,价值高达1.6亿元。再生资源通过回收、转运、生产、销售,至少解决4万人的就业问题,拾荒还给贵阳市的环卫部门实现垃圾减量、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一年为环卫部门节省垃圾处理费100万元左右。 去年11月,邢台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称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应尽可能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应尽可能分类回收,有效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再生和源头减量。 邢台市日产生活垃圾500至600吨,除了城市街道的垃圾箱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外,生活区内生活垃圾还未能达到彻底分类,除了散兵作战的拾荒工偷着分拣生活区的垃圾,大量未经分拣的垃圾被送往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理。 邢台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王伟中认为,目前,环卫工对可回收垃圾只做了初分拣,但完全分拣还做不到。 如果生活垃圾从源头上就做好分类工作,垃圾处理场的拾荒工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拾荒工越来越多,说明垃圾分类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文/本报记者李英强■摄/本报记者陈建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