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毁坏树木,在课桌上刻字,浪费作业本,校长都‘看不惯’,要求老师们去管,要告诉学生,这样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树木有生命,破坏课桌和作业本也意味着需要更多树木的生命,而树木的生长,会给我们带来新鲜空气和更结实的土壤。”说这话的是五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黄钰涵。 黄钰涵今年34岁,是一名有15年教龄的公办教师,此前在蓝山县所城学校教书。她在蓝山县教育局网站上看到招聘启事,相比其他学校,这所学校条件相对优渥,发展前景似乎也更好,她心里想着“或许对自己是一个挑战”,便通过笔试和面试,顺利成为了湘威学校的一名教师。 但她没想到的是,“挑战”远远超过了她的预料,甚至发生了让她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 冲突一次“集体罢课” 学校一名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觉得累”。可能的话,她希望明年不再继续在这里任教。 李英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也是一名有多年教龄的公办教师。她说因为自己比较年轻,两个月就适应了,而有的老师却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黄钰涵了解同事们的想法。她说,之前任教的学校,老师们基本是“放养”状态,只要把当天的课上完了,就可以早早下班回家,也不用管学生除了课堂之外的其他事,很轻松,甚至有些散漫,“但在这里,校长却要我们管很多事。开始我们都觉得,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难道不是父母的事情吗?跟学校有什么关系?” 这种抗拒情绪持续累积,最终在开学之后的第二个月,以“集体罢课”的形式爆发。最后,还是教育局领导出面,老师们才继续上课。 然而,“矛盾”却没有结束。 “我们学校不允许老师私自调课,不允许文化课老师拖艺术类课目的堂,”黄钰涵说,简而言之,就是学校相对比较重视艺术类课程。 黄钰涵说,六年级的学生都面临升学压力,在以前的学校,基本到六年级第二学期,美术、音乐、体育之类的课程都会被语文、数学老师普遍占用,大家也都觉得正常,而学校也是支持的,因为有助于提高升学率。 但在这所学校,曾经有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提出“借用”下午的生命与科学课程,却被学校领导制止,“校长说,让孩子认识植物跟背诵乘法口诀一样重要。” 在李视芳的《特色发展教育计划书》中,我们看到了她这么做的原因,“我们应该每天听一首歌,读一首诗,欣赏一幅画,可能的话,说几句合理的话,德国诗人歌德这么说。” “家长也是站在老师们一边的,”黄钰涵说,甚至有家长气冲冲地跑来学校质问说,为什么不让调课? 尽管如此,黄钰涵内心还是有些同情校长的。她觉得,校长心意是好的,但方式可能不适应这里的环境。 李视芳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学校里一个约10平方米的会议室,靠东面墙的一排放了一张桌子,一个书柜,就是她办公的地方。 一天中午,黄钰涵决定跟校长“谈谈心”。她走进这间(永远敞开门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跟校长说,“校长你是台湾来的,你不懂我们这里的规矩,我们这里,是完全只看学习成绩的,其他的不重要。” 李视芳有些错愕,但依然耐心地跟她讲了一个小时。这些道理后来被黄钰涵自己总结成,“古人说教书育人,育人跟教书其实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我后来一想,也是啊,学生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还会不好吗?他会变得自信,也会更主动,是有益于教学的。”黄钰涵说。 缓和蹲下来,平视学生 这种“冲突”明显的状态维持了大概半个学期。李视芳之后欣喜地发现,对于自己曾经极力倡导的理念,老师们在慢慢主动执行。 “食堂打饭时,老师会教孩子跟打菜的阿姨说谢谢,孩子们后来也发散思维,跟阿姨说,希望哪个菜多吃一点,哪个菜可以少吃一点,保证不会浪费。” “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我们收上来的演算本,这一面写着算术题,一看另一面,哈,湘威公司的报表纸。这些,当然是老师们的功劳。” 学校一位名叫陈海洋的四年级学生记得第一堂写生课,老师带他们到学校的树底下写生,告诉他们“每一片树叶的纹路都是不同的,跟每一个学生一样。”而在此之前,他在别的学校所上的美术课,老师只会让他们照着课本描绘太阳和花朵的形状。 一位姓王的一年级小朋友,有次一个人在家,想到隔壁楼栋的刘同学家串门,灵机一动,画了三栋房子,“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他的位置,好让下班回家的妈妈找到他。这个故事,曾在家长之间引为佳话,并被看作是这所动不动讲究“自主性思维”的学校,在让自己的小孩变得更优秀的努力中,与其他学校拉开距离的证明之一。 “学生是容易改变的,教师不容易,”李视芳说,但实际上,一种教育理念或者教育制度真正落实,靠的还是老师,所以他们很重要,也很辛苦,只能慢慢来。而她也清楚,好老师愿意留下来,除了“理想”,还因为这所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和可能性。此外,待遇也是原因之一。黄钰涵说,她在这里任教,每学期收入要比其他学校多1000元到1500元。 记者来此采访的第一天,三年级的一间教室正在上英语课。女教师手里拿着一根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字母教孩子们认读——李视芳在教室门外叹了一口气,说,“学校开会时说过这个问题,但一些教师都是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他们说不拿教鞭就不习惯,上不了课。” 果然,看到校长,女教师赶紧不好意思地放下了教鞭。 “为什么不能有教鞭?让学生觉得他跟老师不平等嘛。”李视芳说,学校里的老师,在跟学生说话时都会蹲下来,做到目光平视,为的就是让学生觉得自己跟老师是平等的,他们是“谈话”,而不是“训导”。 改变隔壁小学“跟风” 那么,这所学校是不是完全不重视文化课成绩呢? 李视芳的答案是否定的。学校六年级每个星期都会按照永州市教育局统一要求,进行一次模拟考,没有排名,但会有成绩。 她说,学生会从学校毕业,还是要进入大陆教育的竞争,学校不可能让他们滑出那个“轨道”,因为一旦让学生完全脱离,将来可能面临无法选择的危险。 “这个轨道,就是通过应试教育,获得更多教育机会和人生可能性的轨道,”李视芳说,她和学校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轨道里,给孩子充分的自主发挥权,更快乐放松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培养健全的人格。 让她觉得“稍微放心了些”的是,她发现,其实周围已经在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