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自由教室 让学生每天听一首歌,读一首诗,说几句合理的话蓝山县一小学,台湾女校长所改变的和所适应的 本报记者王欢 实习生郭睿昊永州报道 这是一座因“山岭重叠,浮空如蓝”而得名的小城。 6月的天,已经亮得很早。永州蓝山县城被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和冒着热气的早餐点,划拉出几道层次分明的线条。 一条名叫“东方大道”的大马路正在扩建当中,当地政府准备在地下埋设污水管。从县城中心开车往南约2公里,左拐上大路,行至约500米处,一条约4米宽的水泥路分了出来。水泥路向内延伸,便是塔峰镇果木村所在地。 这个小小的分叉路口,在当地村民眼里有着特别的意味,“(校长)每天都守着,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从那边大路上走进来的孩子,都是实验学校的嘛……他们很不错的。”尽管自家小孩并不在这所小学念书,村民还是大方地竖起了大拇指。 6月17日早上7点,就是在这个路口,记者见到了来自台湾的女校长李视芳和她的大陆学生们。这些农民和工人的孩子排成长队,陆陆续续经过校长跟前,彼此挥手说着响亮的“goodmorning”。忘记戴红领巾和校牌的学生,还会主动送上一个象征“惩罚”的早安吻。 10多米远处,是一所建好不到一年的小学——湘威人文实验学校。此时距离早读还有半个小时,孩子们高声朗诵的声音从每间教室传出来。 诞生学校“为学生而设” 6月17日,记者走进这所学校。大门由古朴的石头墙和铁门组成。校园内,两尊大红色的英国皇家卫兵雕塑一左一右列在两边。“卫兵”手中高举着这所学校的校旗——印有一只泰迪熊的可爱小方旗。 校园很干净,几乎找不到一片纸屑。孩子们在教室里朗诵或唱歌。操场的篮球架下,几个穿着汗衫的小男孩在玩游戏。 一块依然可看出工人手磨痕迹的干净外墙(当时有工人建议直接推倒重建更节省人力成本,但被校方以浪费砖瓦不环保为由否决),在学校建校那天,被这所学校的300多名孩子印上了自己的手掌印,红的蓝的绿的,醒目而漂亮——据说,当初有家长问,印上去的怎么不是领导题词或者领导的手印呢? 在这堵墙的内侧,是学校的厕所,装修得温馨可爱,据说曾经一度被村民们猜测是校长办公室。如今,这个厕所被看做是学校的环保元素之一:厕所旁有两个蓄水池,一个用来蓄雨水,一个用来蓄学生们的洗手用水,这些水被一根管子抽到水箱后用来冲厕所,最后从厕所里出来的水,排到了如今正在翻修扩建的东方大道的污水管内。 升旗台简单小巧却不失质感,台面瓷砖用的是防滑材料,所用砖块全部是其他地方敲下来的零砖碎瓦。 操场前方有三个洗手池,走近一看,原材料是三个废弃轮胎——据一名曾在此修建校舍的工人说,当时校长送来这几个轮胎,他们以为她是开玩笑的。 学校2楼的多媒体教室,所有的电脑用线包括插电板都埋设在水泥地面下,为此,工人需要撬开全部的地面,很多工人因此向校长发脾气,“我们这里都是设在外面的,你这样劳神费力是为什么呢?”校长说,为了孩子们的绝对安全。 类似的事件还包括对所有楼梯进行手工打磨再上漆,原因是:为了孩子更不容易摔倒。 人性的、环保的、柔软的种种,在一开始就渗进这所学校的每一个细节。校长李视芳在她的《特色发展教育计划书》中写道:学校是为学生设立的,学校的一切措施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为准则——这两行字出现在计划书的最顶端,字体也区别于正文被放大。 这所学校最开始受到瞩目,是因为它的特殊背景。蓝山承接产业转移,政府以吸引企业、留住企业为目标,鼓励企业办学。位于蓝山经济开发区的湘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隶属台湾钻石集团),是专业生产PUMA(彪马)运动用品的企业,公司2005年落户蓝山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已带动其他配套公司落户并建成投产。 湘威人文实验学校即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李视芳来自台湾,是一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儿童教育学博士,原在台湾一所全美式教学的学校从事教学行政管理多年,成绩卓越,后因缘巧合被湘威公司营运长陈立宗“挖角”到了蓝山。 学生,多半是湘威公司员工的子弟;学校的办校愿景,是“培育具理性辩证、人文关怀、丰富创意、富有世界观的优质公民”;学校试图改变的,是“重视学科成绩而较忽略艺术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即便这样,在最初开学的日子里,希望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进来就读的家长,依然挤破了大门,李视芳甚至因此受到恐吓和威胁,一度需要政府出动武警对其进行保护。最后教育局出面,才化解了尴尬。 “学校规模有限,只能招收湘威公司员工的子弟以及部分果木村村民的孩子。”李视芳说。但她不认为,家长的过度热情并非完全来自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可,“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音乐美术要比学习成绩重要。” “但是,任何一种改变都是新的,新的就意味着希望。”她说。 然而,这种细微的“改变”,即使在最开始的建校过程中,也颠覆了当地人的观念和经验。 矛盾校长的“看不惯”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 2012年9月,湘威学校正式开学。学校招收了334名学生,三分之二来自湘威公司,其余是果木村村民的小孩。这些刚刚经历过暑假、被太阳炙烤得满脸黝黑的农民和工人的孩子,被分成了一到六年级共11个班级。28名通过网站及当地教育局渠道招聘到的蓝山本地教师,则担任他们的科目老师。 冲突和撞击,却在开学的第一天便开始了。 最先到来的,是校长的“不适应”。这天早上,李视芳看到了让她“非常震惊”的场景:学生们端着装有面条的饭碗边吃边走路,骑着摩托车的老师从学生身边穿行而过。 “他们没有制止,对,没有说这样是不安全的,那么多车啊,”李视芳说,老师的辩驳让她觉得“愤怒”,“他们说,这是父母该管的事,我只上好课就行了。” 此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位53岁的女校长要求所有学生上下学都要走“路队”,学生们排成一字形长队,靠右行走,老师则跟在队伍之外。这个“规定”要执行一年,直至学生自己养成习惯。 “小一点说,他们将来要去大城市念书,城市里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大一点说,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伤害的意识,从出生到生命结束,都应该伴随着他们。” “这叫‘养成教育’。”6月17日早上7点,面对记者的诧异,她这样解释。 在这个学校里,“养成教育”被看成是校长“发明”的一个词汇,时日渐长,老师和学生们也都张口闭口“养成教育”。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其实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这个范围很宽泛,我希望咱们学校的老师有起码的职业敏感度。”李视芳说。 自然的,这所学校的教师,被赋予了很多他们此前从没有过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基本都和课堂无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