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合同 购房 消费 继承 收养 土地 移民 妇女 工程 物权 债权 公司 交通 损害医疗 婚姻 劳动 房产 民法 生产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医疗 >

手术同意书眼睛激光手术3

时间:2012-03-26 15:21来源:秀江清笛 作者:永远的太阳 中国法律网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手术同意书眼睛激光手术3

继续扩展。

在像差之中,有一个特殊的部分,叫做球差。球差的原因,是由于球面镜其实是不能将光线聚焦于一点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仅仅依靠折射定律n1sin(a1)=n2sin(a2)来推导一个球面镜接近光轴的光线的焦点,和远离光轴的光线焦点的公式。只有当入射角足够小,将sin(a)近似=a的前提下,球面镜才把平行光聚焦在一点。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角膜不但不是圆的,也不是球面的,角膜根本就是个非球面透镜,而且即使是正常人,也是"正球差"的透镜。而相对应的,眼睛内的另一块透镜--晶状体,是负球差的,在年轻的时候,两者互相抵消。整个眼睛是接近"0球差"的。这算不上什么鬼斧神工,而是正+正或者正+负的组合基本上视觉质量较差,比如守株待兔里撞在树上的那只,可能就是这种搭配。

所以在通过准分子激光"重塑"角膜表面的形态时,除了要考虑近视度数、散光以外,还要考虑到球差。仅仅考虑近视,切削相当于再造出一个球面镜,仅仅考虑近视+散光,要切削出球面镜+柱镜的组合,再加上球差的话,形态就更为复杂了。这种手术早已经超出了"手"能够控制的范围,尽量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了。

@阿扎泽洛

死心吧,弱视是视网膜发育的问题,屈光手术是解决镜头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LASIK是在修正镜头,而弱视,是CCD的质量太差。

人眼的视网膜在出生之后还在不断的完善中,一直要到十岁左右才完成。如果这期间视网膜得不到清晰图像的刺激,就"很懒惰的以为"周围的世界就是这样了,所以在儿童期如果有近视、远视,还是应该及早诊断和治疗,戴眼镜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不要以为什么眼镜会越戴越深不给孩子戴,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就没有机会了。因为成年以后视网膜这块CCD的数据处理能力就不再变化了。

所以,@阿扎泽洛很遗憾,如果任何眼镜都不能改善你的视力,屈光手术也不能。

考虑一下买电脑的决策模型,新出的电脑会性能总会更强,价格也差不多。不过先买了电脑,用的时间也长啊。

不过与买电脑不同的是,手术这种事情,做了一次就差不多了,很少有人需要、愿意、能够做第二次。所以,大概是买一台电脑,但是不允许更换的模型。

对于我们设计低劣的眼球而言,还要在其中加入一个限定时间。这个时间是由发生老花眼的时间所决定的。下面展开:

老花眼,准确的说,应该叫老视。与近视、远视不同,老视是一个动态变量的降低。复习一下,近视/远视,是焦距不准确,平行光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老视,对应于照相机来说,是变焦能力降低到不能满足日常生活了。

通常我们看书等近处的东西是在一尺的位置上,大约33cm,那么视线从看远拉到看近大约需要100cm/33cm-100cm/infinity=+3D的调节力。至于为什么是一尺,量量你自己的前臂就知道了。

人眼的调节力是由晶状体提供的,这是个变焦镜头,至于为什么能够变焦,理论还不统一,主流观点是认为晶状体是由弹性的,调节焦点的时候,周边的肌肉通过悬韧带牵拉或者放松晶状体,可以改变晶状体表面的曲率达到调节的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降低。孩子的调节力可以达到十几个D,而到了50岁左右,已经不足3D了,到60岁,几乎到0了。70-80岁,晶状体已经开始浑浊,可能要换掉了。

所以,其实不论是正视眼、近视、远视、散光的眼睛,都会发生老视的。

不过近视眼在老了以后占便宜一些。近视眼在放松的状态下看近处是清楚的,即使调节力降低到0,他看近处仍然是清楚的。正视眼郁闷点,放松的时候,看远处是清楚的,动用调节力以后才可以看清楚近处,如果调节力不足,近处就看不清楚,需要增加一个凸透镜。最郁闷的是远视眼,这一辈子远近都不清楚,老了以后看近处更是困难。

综上,目前,人类这一辈子总是至少需要一副眼镜的:

×近视的人,年轻的时候戴近视镜,年老的时候不戴老花镜,看近处摘掉近视镜即可。

×正视的人,年轻的时候远近都不需要眼镜,老了以后看近需要一副老花镜。

×远视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需要远视镜,老了以后看远看近都需要眼镜。

回到屈光手术,如果你已经接近50岁了,近视眼。终于可以嘲笑那些原来不戴眼镜的正视眼了,他们也终于需要戴上老花镜了。你去做了屈光手术,术后效果很好,屈光不正得到了矫正,成为了正视眼,甩掉了近视镜~然后…然后请买一副老花镜吧。

老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医生们也一直在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之一的方法,仍然是借助角膜屈光手术。这部分我的了解不多,还请其他同道来普及

其实从1983年Trokel开始的动物实验,到1988年第一例PRK手术至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经开展了有23年了,对于一类手术来说,时间并不短了。早期的一些病人现在已经开始步入老年。老年人有一个无法躲避的眼病,是白内障,也就是晶状体的浑浊。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是要将浑浊的晶状体更换成透明的人工晶体(IOL)。

如前所述,人的眼睛相当于有两个镜头,一个是角膜,对比一下 鉴定申请书 。一个是晶状体,角膜屈光手术修改了第一个镜头,白内障手术要修改第二个镜头。在植入人工晶体之前,就像配眼镜一样,要事先预测出人工晶体的度数。这个度数由一组公式来取得,展开讲的话,又是一堂课。公式中最重要的几个参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晶状体的位置。

对于经过角膜屈光手术的病人,他们老了以后,做白内障手术时,会面临一个问题,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会更为复杂一些,因为"角膜曲率"这个参数是被手术修改过了的。如果按照手术以后的角膜曲率计算,再应用传统的公式,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刚开始的时候,还真让人挠头。我想这就是人们说的"远期"后果之一吧。

不过"追逐名利"的商人们和医生们,怎么能够放弃这些病人呢~算准了可以卖人工晶体赚钱,可以发SCI,所以这一部分立刻成了显学。是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如何计算屈光手术后人工晶体的度数。正是伟大的贸易之神保证了人类的医疗安全,赞美之。

有的算法是找到病人原来手术前的记录,大学生创业国家政策。有的是通过周边的角膜曲率进行拟合,总之是尽可能复原原始的角膜曲率数据。所以在此提个醒,还请各位在做完屈光手术以后,好好保存自己手术前后的资料。说不定哪天就有用哦。

---

近视眼手术是骗局的谣言传了很多年了,一直没有看到针对此谣言的有力解释。我只是一时兴起,为保谨慎起见查阅的都是很权威的期刊文献,文章也是针对谣言的核心--圆锥角膜的发生率来展开的。至于激光手术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网上的资料多的是,随手就能找到一大堆。我真的不能理解那些说我写枪文的人是怎么想的。

---

赵承渊的文章写得很不错,针对谣言的核心进行打击,不愧是外科思维。

写那些回复的时候,看了看陈跃国教授对屈光手术史的介绍。这哪里是什么世纪医疗骗局,根本就是一个多世纪眼科医生努力的求索,竟然把手术的精度提到了微米级别。向HermanSnellen,Schiotz,佐藤勉,Barraquer,Fyodorov,Bores,Kaufman,Trokel等诸位前辈表示崇高的敬意。

什么人应该做屈光手术?

近视眼的发病率在中国很高,而且还在好像还在升高。矫正近视的方法很多,框架眼镜,隐形眼镜也叫做角膜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晶体屈光手术。

大多数人,戴上框架眼镜就可以满足需求。框架眼镜是最方便的,戴上就清楚,如果度数错了,眼镜质量不好或者损坏,换掉就是了。框架眼镜要注意镜片使用的安全,打球运动的时候,都应该把眼镜摘下。少数人是无法适应佩戴框架眼镜的。当双眼的近视度数相差=250度的时候,佩戴框架眼镜就不太合适了。因为框架眼镜的镜片是距离眼睛有一段距离的,成像会产生缩小或者放大。当两侧的度数相差高于2.5D的时候,双眼感受到的图像差别就很大了,人脑难以把双眼的视觉图像融合在一起。医学上称为屈光参差。

当一个人是屈光参差的时候,医生首选的建议不是框架眼镜,而是直接在眼睛表面改变屈光力的方法,包括角膜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晶体屈光手术。

角膜接触镜之中的学问也很多。角膜接触镜直接覆盖在角膜表面上,像一个被子盖住了角膜。角膜表面的上皮,是需要直接与空气接触的,它们的供氧来自于空气。现在盖了一层接触镜,多少会有些影响。所以衡量一个接触镜的好坏是看它透氧的能力如何。以后再展开。基本的角膜接触镜分为软性的和硬性的两大类。硬性的接触镜通常透氧性更好,但是有些人无法适应,毕竟是个硬邦邦的东西;软性的更为普及些,佩戴的时候要注意清洗、保养以及眼部卫生

有些人不喜欢佩戴角膜接触镜,或者无法佩戴,或者不能耐受,就应该考虑屈光手术治疗了。至于选择哪一种手术方式,应该在严密的术前检查基础之上作出判断。

手术,是由手完成的艺术,一定是有风险的。任何一个医生不会承诺100%的手术安全。当我们医生说100%的时候,一定是在安慰病人或者是使用了安慰剂。甚至,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也是有各自的风险的。医生在给予治疗之前,会给病人一份"知情同意书",其中要写清楚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千万不要以为那些事情与己无关。知情同意书上的每一个并发症都是真正发生过的事件,真的有一个活生生的人遇到了上面写到的悲伤甚至悲惨的经历。人类的眼睛是一组凑合着用的设计凑合在一起勉强能用到生育年龄的光学仪器,设计之低劣,制造工艺之低劣令人发指。任何一个医生不会承诺100%的手术效果和安全。医生能做到的是尽其所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双方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至于手术能否成功,其实--没有充分条件。

@L唉,再来一篇关于近视的危险吧。

近视,平行光通过屈光间质以后,聚焦在眼镜的视网膜之前。简单的说,原因无非两种,一个是视网膜太靠后了,一个是屈光间质的屈光力太强了。常见的是第一种,也就是眼的前后径太长,叫做轴性近视。第二种少见,可能是角膜的屈光力太强,比如圆锥角膜,也可能是晶状体的屈光力太强,比如马凡综合征。

近视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看不清楚。

轴性近视,是眼轴过长,这个过程一般是发生在成年以前,眼轴逐渐拉长。这个过程中,铺在眼内部的视网膜也需要和眼轴一起扩张。视网膜是一层神经组织,细密的神经纤维就好象一层地毯,现在铺地毯的屋子在变长,于是地毯就被拉长了,在视网膜周边的一些地方,甚至可能被拉出破裂的孔。

之前我反复提到眼睛是设计非常低劣的。视网膜的结构很复杂,有10层之多,最内层是神经纤维,而感光的视锥视杆细胞在神经纤维之下。设想一个照相机的CCD,感光的原件在外,而连接感光元件到CPU的数据线是分布在内的。这种烂设计导致很多问题:

要让视觉信息传达到大脑中,就要在感光细胞层上掏一个洞,把数据线从这个洞里穿过去,于是每个人的眼睛里其实是有一个地方没有感光细胞的,这里就是盲点,是视神经走出眼球的地方。你容忍你买到的照相机,每张照片上都有一个黑洞么?

另一个后果,就是神经纤维的紧密排布使整个视网膜连成了一体,一旦出现一点破损,整个视网膜都可能从原来的位置上脱离。

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600度),就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角膜屈光手术,只是修改了角膜的屈光力,以适应过长的眼轴,并没有去除近视的根本原因--眼轴长,因此即使做了角膜屈光手术,能够看清东西了,也仍然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

手术之前、之后,都应该定期复查眼底,看看有没有视网膜变薄的区域,甚至已经出现裂孔的区域。如果有,应该使用眼底激光将这些区域封闭,"焊"牢。

至于@L君,如果你已经成年,并且近视度数仍然在稳步提高,还请去看看眼科门诊,形成近视的几个原因里,哪个持续变化都不是好事。

成年,并且,近视度数稳定。屈光手术相当于把眼镜做在眼睛里,度数不稳定免谈。

收藏到:Del.icio.us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