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怀孕毙太监:王勇平免职看新闻发言人 宫女怀孕毙太监,这是借用网友的一个题目。可是你若是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个道理。温州7.23惨案后,王勇平被免去铁道部发言人一职,远赴波兰任职。 至于王勇平是不是当了铁道部的替罪羊,我想大家眼睛雪亮得很,用不着我再多说什么。 王勇平被免职,新华社配发的图片 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新闻:中国铁道部8月16日表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免职,大概可以说明问题了。 很有味道,很值得我们回味回味。 王勇平被免职,注定将会成为共和国史上“新闻发言人话语权和综合素质问题”的经典案例。 这是不是可以作为解释王勇平为什么被免职的主要原因。 十大“名嘴官员”仅剩一人 作为“非典”后中国新闻办公室培训的首批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已有8个年头。8年来,儒雅、平和的王勇平在媒体圈有很好的口碑,曾被网友评为最受喜爱的新闻发言人之一。学习http://www.5law.cn/info/a/sifa/laodongbaozhang/2012/0704/263453.html。 据《南方都市报》统计,截至8月18日,75人中,只有8人仍在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上,占总数的10.7%,他们是:安监总局黄毅、国家旅游局张坚钟、国家电监会谭荣尧、国家宗教事务局郭伟、国务院侨务办刘辉、国务院法制办胡可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蒋旭光、国资委杜渊泉。 75名新闻发言人中,出现了很多个性十足的“名嘴”,广为人知的除了还在任的黄毅外,其他的都已离开了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刚刚去职的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还有卫生部毛群安、外交部孔泉和刘建超、教育部王旭明,环保部潘岳、国家统计局姚景源、国家林业局曹清尧、国台办李维一等。 王勇平去职后,首批“后非典时代”部委发言人中的“名嘴”只剩黄毅一人。安监总局一名官员称,黄毅在半年后将满60岁———退出“一线”领导岗位的年龄。其实,黄毅近两年在媒体亮相的频率减少许多,在今年2月,安监总局增设政策法规司司长支同祥和调度统计司司长彭玉敬2人为新闻发言人。 据公开报道的新闻统计,从来没有以“新闻发言人”身份发布新闻的人有19人,占总数的1/4.如较为冷门的单位中,“未开口”的发言人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蒋旭光、国务院参事室的陈鹤良、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金小桃、国家粮食局的戚维明等;其中,蒋旭光从2004年至今仍是新闻发言人。 此外,较为常见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也有“零发言”:司法部的王立宪、国务院港澳办的华建、中国保监会的袁力、国务院三峡办的宋原生、原人事部的张延平、原交通部的朱永光、水利部的顾浩、农业部的于永维、文化部李景和、国家工商总局李建昌、原民航总局刘彦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范卫平、国家药监局李少丽和邢富等。其中,蒋旭光、华建、袁力、宋原生等4人获提拔。 据了解,国家人口计生委席小平、原信息产业部刘利华、科技部尚勇、中国气象局沈晓农等,在其担任新闻发言相关专题 《人民日报》将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分为“无可奉告型”、“大包大揽型”、“照本宣科型”、“自我辩护型”、“报喜不报忧型”、“恼羞成怒型”、“感情错位型”七大类。 发言人实际上被迫沦为了一个传声筒,或者是简单的通稿播放器。由此,新闻发言人制度必然流于形式,变成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的制度盆景,甚至异化为一些人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遮羞布”,成为某些地方或部门封锁消息的“借口”和应对记者采访的“挡箭牌”。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往往被定为某个特定的官阶或职位,不一定能够了解全面的信息。受体制束缚,作为信息发布者的新闻发言人反而成为“信息弱势群体”。 由于新闻发言人对核心信息的掌握程度非常有限,在记者与观众的“长枪短剑”的逼问之下,他们屡屡失守。于是,在这种尴尬的位置和信奉“言多必失”的官场背景下,很多新闻发言人不想说、不敢说,也不会说,更不能说。新闻发言人达不到要求,他们能够提供的信息,总是赶不上舆论的要求。公众也明白,这些信息的阻隔,不都是新闻发言人的错,也有他所在的政府机构不愿、不敢做的缘故,甚或说是他所在机构主要负责人不愿、不敢做。现有环境下,更多的时候,照本宣科式的发布、被动地制式应答,往往成为不少新闻发言人的行为常态。相比之下,个性发言人极为难得。但与新闻发言人的公共性相比,个性如何倒在其次。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寻求部门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制造社会共识,而不是引发官民对立。 一个“无可奉告”,官话连篇,闪烁其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闻发言人,毫无意义。 王勇平的走,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毙太监又是什么! 封不死的九州欢乐时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七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