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鱼跃花飞柳,夹岸莺啼芽绽春。载得天一归故里,青山白发两情亲。 长溪山藏珍蕴宝 绿澈河水玉流金 一、建村历史 长溪村地处婺源西北部,南接岩前、甲路胡家;北与天宝寺下村毗居;东与古坦交界相邻;西边是林塘沙古坦村,距镇政府17公里。全村由上长溪、下长溪与董家、曹家、方家、岭脚四个自然村构成。原来的婺源棚、大连山、庄林、刘家木、外方村等自然村因居住人家先后迁移,相继湮灭。曹家、方家地处村东,与古坦戴家交界,距长溪村7华里;岭脚、董家与景市天宝相邻,距村10-15华里。至2005年6月止,全村人口2181人,595户,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溪上村、下村,曹家等四个自然村人口420人。其中戴姓占全村总人口87%,另有丰、程、汪、翁姓氏人10%,其它姓氏3%。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戴姓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周初,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以国名“戴”为氏。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江浙、山东、福建;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不少向安徽、湖北、江苏、山西、四川定居安业。 《戴氏族谱》?序?记载,唐贞观六年,魏徵奏戴氏宗支有三望,一望亳州谯国郡;一望扬州广陵郡;一望齐州济会郡。长溪系出自亳州谯国郡一支。唐神龙年间,就有戴氏迁入婺源之凤亭里游山居住。唐开元婺源建县,戴氏亦也在乐平(古属饶州)发展繁衍。 长溪之来在《戴氏族谱》有记:因其六世祖宋明经大学士戴匡德,与同科文友前往长溪宝灵殿进香,举目四望,见长溪山水迥环,层恋迭翠,朝神者车马如簇,遂率家人徙居之。宋咸平五年(997年)始有《戴氏族谱》,其时皆手抄庚录,未有刻本,乾隆癸未族人始议修谱,并付梓刻印,嗣后续谱皆循沿录。 长溪古称星江马源,宋初村中有一宝灵殿,多有灵验,朝拜者络绎不绝,因路途不便,进香者来多用马车代步,马簇如盖,故曰马源,然此说从村多山路,难能足信。又有一条长长河流经村而过,又曰长溪,或称马源长溪。至清年间,村多以马源长溪为名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因相邻村争执河流归属,多有诉讼,康熙五十八年,安徽巡抚李老爷批檄议定,长溪河上自石城山岭脚下至浮梁界黄沙止,均归属马源村管业。并定凡有杉松竹木经此河内出者必须雇请村居民斫做撑放,以酬方民力食之计,否则另行折费。 追本溯源,长溪村建村有记载的时间应为宋淳化年间(992年),始迁者为婺源戴氏六世祖戴匡德。而村中老人历代言传,说早在戴姓到长溪之前,就有丰姓、翁姓散居在村内天一之中,后逐渐形成村落,又有王、何、查姓迁入,故有“丰翁王何戴,还有豆腐查(渣)”之说。传至二十二代,明洪武年间,村己有规模,己有六七百人口。清康熙年间,人气更盛,村中各种店铺林立,景象繁华。茶号、木材行、米店、当铺、屠铺多达二十余家,不少村里能人己在广东、上海、江苏、景得镇、九江等地开店设铺,艰苦节俭,成了小富。富贵归家乡,他们把所赚钱财大兴土木,或在浮梁天宝堂购置大量田产,由当地人佃耕种收租,其时里天宝大部份田产均为长溪人所有。清未民初,因村居僻远,少有战乱祸害,村人生活一直安稳富足。时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象。在世老人忆述,戴氏后人,孝谨仁良,服勤力穑,在婺源热土上,繁衍生息,日益兴旺,鼎盛时期,村人达600多户号称“千烟”,人口己达二千四百之众。至此今日,传承42代了。村有言描绘:门前石桥水碓碣,日上看见千人上下,夜间瞧见万盏明灯。足见当时村旺人兴是何等繁华之象。 二、生态环境 长溪村在婺源来说,属高山区,村周青山环抱,群山逶迤,峰峦叠嶂,绿水依流。村内鳞次栉比的典型徽派民居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村有诗云:飞泉高低锁源流,鳞光山色溶画中。可说是“九山半水半庄园,只见道路不见田”。因村中及村周围没有耕田,长溪自古就有“千烟无耕牛”之说,村内大路巷弄均青石铺路,十分清洁。全村有林地近八万亩,资源丰富。具发展林业的优势,是婺源的重点林区。境内河流、山地相间分布。最高山峰三花尖海拔1057米,大多山峦海拔都有500米。过境河流长溪河纵贯村境的高山峻岭,气势磅礴逶迤。长溪河流自成水系,源出五花尖,流经戴村、方家、长溪、港头,至车田流入景得镇市界。长31公里,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71米,平均坡降1.51%,流速0.3米/秒。这里降水量大,水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1990年,装机320千瓦的长溪水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清纯甘洌的长溪河水,水质好,无污染,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信口可喝用解渴的天然矿泉水。可谓“长溪山藏珍蕴宝,绿澈河水玉流金”。 村山地域辽阔,属鄣山山系,北高南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6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名贵动物有虎、熊、狐狸、刺猬、穿山甲、獐、麂;野猪、山羊更是随处可见。刺胸蛙(石鸡)、鳖、鹰头龟等珍贵水生动物为村之特产,广泛分布村内山涧之中。水生珍贵动物娃娃鱼在小溪中会偶尔露面。野生禽类有多种,其中较为珍贵的有锦鸡、画眉、雉鸠、鸳鸯、翠鸟、猫头鹰等。植物除大量的马尾松,栲、枥、枫、杉、槠等150多种,还有明清古松、古柏、古山茶、古樟木、檀木、楠木、梓木等古树名木;花卉尤以兰花和桂花、杜鹃花驰名;“九节兰”为兰花之珍品,在村山中亦常多见。河边山上杜鹃花尤多,一到春天,满山皆红。听说工伤赔偿金。桂花树全村山中不少上千株,在村里就有“桂花坑”“桂花坞”,花开时季,花朵簇簇,香久不散。鸡冠花、栀子花、月季、牵牛花、玫瑰、蔷薇、丁香择季开放。全村“来龙”“水口”风景林,景色秀丽;路道旁的遮阴大树抬目随处可见,且这些树龄大多是上百年以上的古老树种,有的还是珍贵稀有树种。上村村屋后山上那棵银杏树(白果树),据传树龄己近千年。因村人失火烧死,现是枯树倪立。在外方村的古樟树群,共有10棵,每棵树高18-22米,最粗胸径有3米,树冠叶茂枝繁,每棵树错落分布,冠幅占地有近20亩。村中老人在记事时就是树高围大,历史少说也有二三百年。如此集中众多的古樟,在全县亦是少见。巍然立于上村村头五棵巨枫,村古人称为“五虎把龙头”。这五株枫树,系村始祖载种,己有千年历史,这些枫树树高都达25米之上,其中1棵为最大,胸围有3.6米,现仍生长旺盛。循村路拾级而下,又有6棵高18-20米粗有2.8米左右的枫树苦槠树依序分列路旁,根相连,冠相靠,立于树下,凉风习习,精神顿之一爽。至村中港边,有三棵苦楮树,排列在屋前,屋树河木桥浑然一体,相映相趣。据传树龄也有一百六十多年。村民戴宗招家门口,有一年己过百的桂花树,每年四季开花,至每季初月或次月开花一次,每次花期长达半月,香及近里。 村内矿产资源有瓷土、高岭土、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村东部。探明大理石有10多个品种,储量约100万立方米。 此外,较著名的的林果还有:蜜桃、板栗、鸡心栗、米枣、杨梅、毛栗、野生猕猴桃、野山楂,都是村民常食之物。蕨菜、香菜、荠菜、香菇、黑木耳,马齿苋菜等野菜,满山可采摘。 三、村落建设 长溪村古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屋中木雕极其精美,房屋的外墙是青砖砌成,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村之传承徽州民居特色,讲究的是“四水归堂”,有的人家的堂前,用一大水缸,装天井汇集的雨水,取的是财不外流之意。内用杉木檐柱框架,贴墙的柱间都嵌有木板,因此,房间四面都是板壁,分正房、厢房,少则六间,多者达十多间。高为三层或四层,显示主人雄厚财力和显赫家族。房间的窗户多有窗户,每一片无不都是一幅极为精美的木雕,谓之“槛门”。以前大多以人多业大为荣,几代人住在一起,因此.有些大户人家房子很大,分成几进,也就有了“里堂““外堂”“后堂”之别。原有明清古屋二百多所,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较为集中的地区。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因解放后拆建改建,以及“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现在尚存有的古宅只有四十余处,保存稍好的不过十户而己。 村境内公路建设始于1978年,至1997年,有3条村道通车。村距相邻乡村少则7、8公里,多则18公里,是婺西最为僻远的山村。村围山峦耸立,峰高路陡,解放前,人们出行靠的是步行,为求行走方便,各条通向邻村的道路全都铺填青石板,路面平整。解放后,村公路建设贯彻“民办公助”方针,1978年,村开通达镇驻地公路,全长13.5公里;1996年接通村至景得镇天宝的断头公路,全长8公里。彻底解放了村民种田肩挑背驮的历史,极大提高了全村劳动生产力。另有一条通往大连山的生产公路,全长约8公里。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公路少、公路等级差等问题,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村至甲路(岩前)、古坦戴家两条道路仍为步行山路。解放前,村中木竹靠的是雨季涨水,扎排外运;日常所需及茶叶山货销售均是用劳力肩挑驮运。现在村客货运车有客车、小型货车、三轮车共5辆。年客运量1万人次,汽车已成村民代步工具。 长溪石桥位于长溪村上村村口,跨村之河流,为村通往古坦、甲路、岩前要道。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全村人集资倡建,村有谚称:“石桥头上看云起,绿水青山氲绕檐;心神俱佳桥上走,延年益寿九十九。” 该桥全为青石砌成,共有六片各长7米、宽1.2米、厚0.35米长条青石组成;四片为桥面,两片居桥墩中间为四片桥面垫石,桥墩前向呈船头V型,前锐后丰,全用光面青石砌成,全长18.60米,宽2.5米,桥与水面高9.6米,桥侧面刻有“石宝”“乾隆四十三年建”字样,桥上昔有桥亭、土地庙,今已毁。清代乾隆年间,村人在桥头立有禁碑一块,全文是:“严禁敲石磨刀,河中禁止戳鱼,若有不遵违犯,重罚一定不饶”。有老人记得,这定律一直到民国时期村人依然无人触犯,那时村河中鱼鳞戏水,女人们在河中洗衣刷碗,也会随手带上条鱼,可是谁也不敢带回家,都会自觉地把鱼放回河里。石桥迄今226年,依然“跨川如虹,卧波如龙”,气势雄伟,为婺源古代桥梁中较为壮观的一座。这座石桥,每片桥面重达十五吨,从何处运来,又是如何架上桥墩,现在人们都还觉得难以想象,亦可推想出当时村人的财力、物力、人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马源桥,在下村村口桥东坑,有一用两条青石铺设的石桥,上刻“马源桥”字样,从石刻文字知晓,此桥乾隆二十四年洪水冲毁,二十五年(1761年)由村人戴世钱遗孀汪氏出资重建,算来也有244年历史了。此桥只是跨一小溪石板桥,不可与上村石桥之雄伟同日而语。 “社公亭”座落在上村,傍临村河边,建于明崇祯七年(1638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21年)重修,为一层檐亭榭建筑。该亭跨村而建,南、北僻门,中间通道,穿村而过。亭有四圈柱子,井字随梁,简易结构。从村谱牒图中可以看出,在亭两侧原有两座房屋,但今日只见菜地了。亭分两进,一进为外间,有长条石凳,供村人与过路客人憩息,内有一庙,供奉着社公社婆,是村人求神祈福的场所,故又称为“社公庙”。“社公亭”门顶上依稀见有“马源”字样,这是村中留存有“马源”记字的建筑,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长溪村原来是称为“星江马源”,更说不上村自何来了。 登贤里牌楼位于下村登贤里入口处。登贤里是古马源人丁最为兴旺的一支所,属八家支系。登同“丁”字,取为人丁兴旺、贤知达礼之意。相传此牌楼明朝时八家一在外为官者家人出资所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牌楼7.2米,通面宽4.5米,门楼上嵌有木匾一块,选料讲究,上雕镂一龙二凤,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如栩如生,显示了徽派木雕艺术的精湛。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保牌楼不被拆毁,遂用石灰把雕刻的龙凤灰盖,时久日远,如今己无法剥去粉刷上去的石灰了。 长溪村中那条长长溪河,曲曲弯弯,沿村而过,岸边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沿河而建,古老的石桥横跨溪上,河边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村以庙岭为分界,分为上长溪、下长溪。古时庙岭是一小山丘,山后有一宝灵殿,山连接两村的路道均用青石铺为石阶,故为庙岭。在旁有一大戏屋。 长溪村的祠堂过去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村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如上村又分上门、中门、下门,各有宗祠,也有纪念七世祖令陈公祠,建在社公亭地带。老人回忆,祭祀祖祠树德堂、肇庆堂建于明未年代,两个祠堂在解放初期保存都较完好,尤其是肇庆堂,约四寸厚的樟木大门,用花岗石门礅作槛承托。大门上装饰着一对斗大的含环紫铜狮子。登上祠堂石阶,就会看见两根缕花圆石柱托着精美的樟木斗拱,进堂是一个正方形的天井,穿过天井踏上台阶,这便是大祠堂的正堂。祠堂门面宽广,又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嵌镶着各种木雕的梁檐。进入祠堂内堂,地面青石光滑无比,迎面近两丈高的照壁矗立。高大的香案上,摆放着闪闪发光的的陶瓷祭器。香案后面的神龛中,层层排列着始祖匡德公第几十代孙,属于这个祠堂族系的列祖列宗的牌位。从左右两边转出,步下两级石阶,左右回廊偏厢,两边各有四根木柱斗拱承托着回廊的瓦面,布局显得严谨肃穆。在下村,有称下村史祖的雪寿公祠,有永锡堂、忠义堂、固本堂、丰祠。还有庵、庙多处,戏台、社坛、宝灵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