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劳动保障 >

王则柯:最低工资线真能成为保障线吗?

时间:2012-07-27 22:35来源:长不大 作者:热夫拉切 中国法律网

近日收到一则提问,引述如下:“在政府是否设立‘最低工资线’的问题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向来都立场坚定,要求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经营行为。”看到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不久前读到的别人总结的另外一个别人的论战手法,那就是:先为你捏造出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再来批驳你的意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当今中国稍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中,我实在看不到有谁是“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也可能我孤陋寡闻,那么请你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服我,教育我。

记得不到两年之前,有人发表谈话,指责现代经济学“宣扬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这一手法竟然大获成功,一时舆论肃杀。可是翻开标准的以美国为背景的现代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习题集,马上可以找到这样的选择题:

1-32、美国是一个____经济的例子,由市场来保证经济的____,政府关注____。A中央计划;效率;公平/B混合;效率;公平/C市场;公平;效率/D混合;公平;效率/E中央计划;公平;效率(正确答案是B)。

1-38、下列哪一项对美国政府角色的描述是错的:A建立了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法律框架/B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C回答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两个经济学基本问题/D救济许多生活条件差的人/E供养许多年老或患病的人(错误的那一条是C)。

你看,现代经济学的教育非常清楚,那就是推崇混合经济模式,让市场来保证经济的效率,政府则关注社会公平。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建立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法律框架,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救济许多生活条件差的人,供养许多年老或患病的人等等,这些都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可见,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宣扬市场万能”,并不是不关心社会公平,相反,现代经济学明确政府关心社会公平的责任。以上都是现代经济学的入门训练,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要考试的,怎么可以随便栽赃说“宣扬市场万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呢?

发表谈话的那位先生,固然得到许多好处,却也已经臭名远扬。想不到的是,我们一些非常真诚的朋友,跟着不可靠的感觉走,会不自觉地人云亦云,接受“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向来都立场坚定,要求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经营行为”的说法。

从早先呼吁立法反暴利,到后来声讨最低消费,从当初飞机票不许降价,到供求紧张时不许火车票票价上浮,关乎经济问题的舆论,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一般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这些办法实施以后,问题就可以解决。我们姑且把这个逻辑概括为“问题—办法”思路吧。但是比较深刻的经济学入门教材,都告诉未来的经济学人,要看得远一点,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施以后,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这就是“问题—办法—后果”思路,看远一个环节。作为新的问题,这“后果”通常不太美妙,所以在人们沉醉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你去提醒他们实施这一办法可能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那就非常煞风景了。所以,“不讨好”是经济学的气质。

经济学不讨好,看远了一点是重要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赞成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位老兄,人家孩子满月抱出来给大家瞧瞧,他却只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虽然他的话是真理。现在的问题是,并没有展望到将来要死那么远,而只是多看了一步,就已经被骂为不吉利。

经济学不讨好,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人们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或者更加时髦一点,什么Impossibleisnothing。但是合格的经济学家不会这么说,至少在他认真的时候不会这么说,因为你让他跑得比刘翔还快,就绝对不可能。想讨好的讨好去,我们只好恕不奉陪。

关于“最低工资法”的讨论,大体符合上述模式。一些人痛感没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又听说有种什么“最低工资法”,于是趋之若骛,以为实行最低工资法就能够得到多一点好处。可是即使实行最低工资法能够给收入最低的员工带来一些好处,它也一定会减少就业。道理再浅白不过:比方说如果在700元的工资水平老板愿意雇工100人,现在规定最低工资是800元,老板多半会少雇用一些。难道不是这样吗?

最近,一些地方出台工资指导。从“立法”到“指导”,是思路上很大的进步。至于这个指导的影响力有多大,要看它本身是否顺应潮流,能否因势利导。记得多年以前,面对民航服务双方风险补偿的不对称性,即旅客误机和退票要承受损失但航班延误合并甚至取消通常不赔,我撰文提出制订规范,做到责、赔有据,改善民航服务,其中包括少许延误可以只致歉但不必赔偿。我设想,如果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官方或者民间机构,能够通过讨论发布一个各方难以挑剔的条例,哪怕只是指导性的,也一定很有价值,因为市场竞争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规范的条件下,有实力的航空公司可能先期自行宣布遵行条例,以在航空市场占据先机。到了那个时候,不肯“就范”的航空公司,在我们的市场将没有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指导”的权威,要靠“指导”自己来建立。包括埋怨企业不听指导在内,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