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郑州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陈砦、庙李、常寨、枣庄这些城中村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生存之上,生活之下”是媒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一种贴切描述,他们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破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难题,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但是,尽管做出了种种努力,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仍然显示,受到城里人普遍欢迎的社保模式在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中却“不叫座”。
户籍门槛,让他们有心无力 “我们今年春节才回老家办好医疗保险,但是养老保险我们还没有着落。”来自周口的李女士在郑州市常寨村开着一间小超市,和丈夫一起漂在郑州。 李女士在1998年下岗,为了谋生,在2005年来到了郑州。夫妇俩在常寨租了两间房子,临街的大房子被用作超市,里面的小屋子则是两人住的地方。据李女士介绍,他们的户口一直都在周口老家,办养老保险只能回老家办理,而他们常年在外回去办理并不方便。对于办理程序的不熟悉也让他们把这件事搁置下来。此外,李女士表示,“我原来的单位不能替我缴纳养老保险,都要我们个人承担,这费用对我来讲实在是高。” 而让李女士感到放心的是,他们的女儿已经在郑州的祭城安家落户,拥有了郑州本地户口,女儿的各种社会保险能更顺畅地解决。谈及未来,李女士认为,郑州房价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高,不能在郑州拥有自己的房子,就没有郑州户口,也使得很多社会保障难以实现,“再过几年,我们两口子年纪大了还是会回到我们老家去,现在就是希望多挣些钱给自己养老。” 相比于李女士,来自陕西举家漂在郑州的王先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更多了。 3年前,王先生从陕西汉中老家带着自己的妻子、两个儿子和儿媳开始了在郑州的生活。全家人在郑州一起经营着一家陕西米皮老店。 当记者问及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一家人显得非常感兴趣。据王先生介绍,自己和家人都没有办理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我们一家子都在郑州,一直都没有回去。好多亲戚也出去打工了,所以根本不知道村里面办这个医保,这几年我们家都错过了。”而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王先生表示,他在电视里看到过报道,很希望给自己和家人都办一份,但对于缴费标准和怎样缴费很不清楚。办这些社会保险都必须回到老家,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在外地打拼的人来说,非常不方便。 王先生的小孙女一年多前在郑州出生,家人打算孩子以后就在郑州上学,“想回去上学也不行啊,老家也没有别的人了,小孩子回去没人照顾。”王先生说,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孩子以后不能上郑州的公办学校,只能去私立学校。王先生的外甥也跟随着父母在郑州生活,就读于嵩阳中学八年级,这是一所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招生的私立学校。“在那上学学费得两千多,享受不了国家义务教育免费的优惠,但是像我们家里的情况不得不上私立学校呀。” 在郑州中州大道与丰产路交叉口的一处工地上,记者见到了来自兰考的一群农民工。当记者问到他们是否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是跟着自己的邻居来工地上做短工的,因为相互之间是熟人,就在口头上约定了工资,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一位50岁左右的农民工很“放心”地说:“俺们工钱都是说好的,3个月一结。至于工伤啥的,你看看,俺们就在这挖个沟,挖沟你说能出啥工伤呀。” 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来自洛阳宜阳的张要武从1999年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工。虽然是位“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但小张已经是一位常常组织本村人出去打工的“小包工头”了。他和老乡们常年地漂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据小张介绍,他们一般是去建筑工地打工,打工时间的长短一般取决于工程工期,长则一年短则一个月,时间灵活性很大。 当问及出现工伤如何赔偿时,小张说:“一般都是口头协议,看工伤轻重,重了比如说死人了他们全赔,轻了那就看情况了,也有自己花钱的。”小张说,他第一次跟同村人打工是到洛阳,那时他曾经问过老乡为什么不签劳动合同,大家都告诉他合同没有用,反正是跟着邻居打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也不怕他拖欠。之后再外出打工他也没有“合同意识”了。 近年来,倡导农民工进城务工要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报道宣传不断见于报端,但是在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大量农民没有劳动合同保障的现象。务工人员工作的灵活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的故意“忽略”是造成务工者无法享受到应有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打短工的务工人员往往都是与用人单位达成口头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据可循。一旦出现纠纷,务工人员无法提供充足的证据,难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责任编辑:苏芳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