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 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权益保护 >

社保,想说爱你不容易_权益保护_商都网法制频道

时间:2011-05-27 16:28来源: 作者: 中国法律网
    对于在郑州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陈砦、庙李、常寨、枣庄这些城中村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生存之上,生活之下”是媒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一种贴切描述,他们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破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难题,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但是,尽管做出了种种努力,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仍然显示,受到城里人普遍欢迎的社保模式在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中却“不叫座”。

  户籍门槛,让他们有心无力

  “我们今年春节才回老家办好医疗保险,但是养老保险我们还没有着落。”来自周口的李女士在郑州市常寨村开着一间小超市,和丈夫一起漂在郑州。

  李女士在1998年下岗,为了谋生,在2005年来到了郑州。夫妇俩在常寨租了两间房子,临街的大房子被用作超市,里面的小屋子则是两人住的地方。据李女士介绍,他们的户口一直都在周口老家,办养老保险只能回老家办理,而他们常年在外回去办理并不方便。对于办理程序的不熟悉也让他们把这件事搁置下来。此外,李女士表示,“我原来的单位不能替我缴纳养老保险,都要我们个人承担,这费用对我来讲实在是高。”

  而让李女士感到放心的是,他们的女儿已经在郑州的祭城安家落户,拥有了郑州本地户口,女儿的各种社会保险能更顺畅地解决。谈及未来,李女士认为,郑州房价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高,不能在郑州拥有自己的房子,就没有郑州户口,也使得很多社会保障难以实现,“再过几年,我们两口子年纪大了还是会回到我们老家去,现在就是希望多挣些钱给自己养老。”

  相比于李女士,来自陕西举家漂在郑州的王先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更多了。

  3年前,王先生从陕西汉中老家带着自己的妻子、两个儿子和儿媳开始了在郑州的生活。全家人在郑州一起经营着一家陕西米皮老店。

  当记者问及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一家人显得非常感兴趣。据王先生介绍,自己和家人都没有办理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我们一家子都在郑州,一直都没有回去。好多亲戚也出去打工了,所以根本不知道村里面办这个医保,这几年我们家都错过了。”而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王先生表示,他在电视里看到过报道,很希望给自己和家人都办一份,但对于缴费标准和怎样缴费很不清楚。办这些社会保险都必须回到老家,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在外地打拼的人来说,非常不方便。

  王先生的小孙女一年多前在郑州出生,家人打算孩子以后就在郑州上学,“想回去上学也不行啊,老家也没有别的人了,小孩子回去没人照顾。”王先生说,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孩子以后不能上郑州的公办学校,只能去私立学校。王先生的外甥也跟随着父母在郑州生活,就读于嵩阳中学八年级,这是一所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招生的私立学校。“在那上学学费得两千多,享受不了国家义务教育免费的优惠,但是像我们家里的情况不得不上私立学校呀。”

  劳动合同,依然有点远

  在郑州中州大道与丰产路交叉口的一处工地上,记者见到了来自兰考的一群农民工。当记者问到他们是否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是跟着自己的邻居来工地上做短工的,因为相互之间是熟人,就在口头上约定了工资,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一位50岁左右的农民工很“放心”地说:“俺们工钱都是说好的,3个月一结。至于工伤啥的,你看看,俺们就在这挖个沟,挖沟你说能出啥工伤呀。”

  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来自洛阳宜阳的张要武从1999年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工。虽然是位“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但小张已经是一位常常组织本村人出去打工的“小包工头”了。他和老乡们常年地漂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据小张介绍,他们一般是去建筑工地打工,打工时间的长短一般取决于工程工期,长则一年短则一个月,时间灵活性很大。

  当问及出现工伤如何赔偿时,小张说:“一般都是口头协议,看工伤轻重,重了比如说死人了他们全赔,轻了那就看情况了,也有自己花钱的。”小张说,他第一次跟同村人打工是到洛阳,那时他曾经问过老乡为什么不签劳动合同,大家都告诉他合同没有用,反正是跟着邻居打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也不怕他拖欠。之后再外出打工他也没有“合同意识”了。

  近年来,倡导农民工进城务工要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报道宣传不断见于报端,但是在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大量农民没有劳动合同保障的现象。务工人员工作的灵活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的故意“忽略”是造成务工者无法享受到应有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打短工的务工人员往往都是与用人单位达成口头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据可循。一旦出现纠纷,务工人员无法提供充足的证据,难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责任编辑:苏芳芳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