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出戏保留了一个剧种"的故事,那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昆曲《十五贯》进北京演出的事。实际上按京剧的现况,有一些"小流派"(绝非指它的艺术价值小,而是因各种原因今天流传不够),也可以用"一出戏"作流传工作。 我在日前的《从闹龙宫谈京剧猴戏的流派继承》一文中提到,京剧猴戏的"郑(法祥)派猴"由《金刀阵》一剧流传了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五十年代初王金璐离开上海京剧院后,李仲林就是头牌武生,李是郑法祥的学生,《金刀阵》一剧后来就由李传给陈正柱。八十年代传给了赵国华,在方小亚《盘丝洞》中的悟空用了郑派,到今天则传到严庆谷这理。郑派猴戏很多,但《金刀阵》幸运,并且"郑派"也借此幸运地流传了下来。相比之下,学习农村房产继承法。如"王(桂卿)派猴戏"就没那么幸运了,哪怕流传一出《西游二猴》也好,可惜无有。 因此我建议,让"一个青年演员"继承"一出戏",流传"一个小流派",作为目前办得十分成功的流派班的补充。你知道社会保险费用计算。这个青年演员当然之外还可演其他流行的流派戏,但这个"小流派"的特色戏的传承任务就在他(她)肩上了。"小流派"只要能在舞台上时而跟观众见个面,就可能今后不至于在舞台上绝迹;至于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发掘,那就更是大好事了。因为在京剧舞台上,终究几枝独放难成春,万紫千红才春满园。 除了"张派猴""王派猴"外,我还想到: 尚(和玉)派《战滁州》(奚中路曾演,希有青年演员稳定继承) 黄(月山)派《百凉楼》(1984年天津京剧团曾重排演出,希能恢复) 张(翼鹏)派《雅观楼》(周龙曾演,南派特色,望有青年演员稳定继承) 赵(松樵)派《斩颜良》(赵派艺术融南北之长,博大精深,保留它天津重任) 徐(碧云)派《绿珠坠楼》(五大名伶旦角奇葩,文武并重剧目奇葩) 黄(桂秋)派《蝴蝶杯》(唱腔独特,流派代表作) 汪(笑侬)派《马前泼水》(汪派老生,独一风格) 金(少山)派《五台会兄》(金派铜锤,大气磅礴举世无双,不能只在票界流传) 叶(盛章)派《酒丐》(武丑挑梁,唯一流派) 李仲林风格《紫竹林》(武生俊扮火烧余洪,继承。与唐派《驱车战将》异曲同工) 小王桂卿风格《四平山》(南派李元霸,特色非凡) 趁有的老艺术家的传人还健在,让我们赶快抢救这些宝贵的京剧流派遗产!这对丰富目前京剧剧坛的节目、锻炼青年演员、也皆有好处!论坛的朋友也请来补充。(曹老caolao)
楼主说得太好了,继承。确实应该如此,京剧的一些弱势流派现在岌岌可危,要想使他们不绝迹于舞台,必须保留各个流派的几出代表剧目,这些剧目哪怕是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年轻演员学会了,听说怎样继承父母的房产。生育保险报销范围。就能使这个流派流传下来。比如常秋月是荀派弟子,但是她也学会了几出筱派剧目,像《翠屏山》《战宛城》等,并且在空中剧院演出过,这并不妨碍常秋月成为荀派优秀传人,但是她同时也把筱派的艺术继承下来,并且将来再往下传,其它流派也可以这样,但要选好的演员,而且要把剧目学精学扎实。
金钱金币 谢谢楼主的的文字,学习了。
曹老所列的剧目都没看过,真心希望这些戏、这些流派能被传承下来,支持!支持! 谢谢曹老师列出那么多流派戏来!如果我们演来演去就这几个流派的戏,确实是对不起京剧这份博大精深的遗产的,希望有关方面要引起重视。
说得真好!只要有一方面的特色,就应该继承、流传下来。
次建议甚好啊,特别希望听到汪派的绝响。
看了楼主的帖子真的太长见识了,还有这么多流派呀,真不知道。希望各位看到帖子的有关领导能考虑一下曹老的建议,这可是一代老戏迷老票友对祖国的国粹的深厚感情呀,千万不要辜负这些人呀,试想再过若干年可能都没有谁能说出这些流派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