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分值(72分)分布 |
2008年分值(72分)分布 |
章 |
分值 |
考查要点 |
分值 |
考查要点 |
基本原则 |
2分 |
程序法制原则(1分); 刑事诉讼法第15条(1分) |
2分 |
刑事诉讼法第15条(2分) |
诉讼参与人 |
4分 |
承担控诉职能的诉讼参与人的范围(2分); 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主体(2分) |
2分 |
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1分); 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主体(1分) |
管辖 |
0分 |
|
2分 |
自诉案件与告诉才处理案件(1分);特殊管辖(1分) |
回避 |
1分 |
检察院人员回避决定主体(1分) |
1分 |
侦查人员回避后证据是否有效的决定(1分) |
强制措施 |
11分 |
审判阶段的逮捕程序(1分);检察院的拘留权(2分);取保候审期间重新犯罪的处理(2);人大代表批捕的许可程序(2);对外国人的逮捕程序(2);侦查中的审查批捕(2) |
5分 |
人民法院拘传的对象(1);先行拘留的对象(2);取保候审的执行(1);应当变更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解除强制措施的情形(1) |
辩护与代理制度 |
4分 |
辩护人的地位(2);被告人的拒绝辩护权(2) |
1分 |
拒绝辩护(1分) |
证据制度 |
2分 |
证据的分类(1分);证人证言的判断(1) |
7分 |
证据的种类(1分);证据的分类(3分);免证事实(2分);证据定案规则(1分) |
附带民诉 |
2分 |
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2分) |
20分 |
卷四案例分析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一审、二审(20分) |
立案与侦查程序 |
11分 |
被害人对不立案的救济程序(1分);侦查中的羁押期限(1分);证人的询问程序(1分);补充侦查(2分);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2分);精神病鉴定程序(2分);讯问程序(2分) |
1分 |
侦查羁押期限的重新计算(1分) |
审查起诉程序 |
3分 |
审查起诉中犯罪嫌疑人不在案的处理(1分);未成年人案件的审查起诉程序(2分) |
5分 |
三种不起诉及其决定主体(1分);不起诉的救济(1分);犯罪嫌疑人死亡后赃款、赃物的处理(1分);对未成年人“区别对待”的起诉政策(2分) |
审判概述与一审程序 |
23分 |
刑事自诉的调解(1);集中审理(1);庭前审查程序(1);简易程序的特点(1);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1);人民陪审员的适用(2分);案例部分涉及的法庭发问、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法院的调查核实权、新事实的处理、证人作证等审判程序(16分) |
12分 |
庭前审查的处理(2);法庭审理的顺序(1);法庭调查中的证据出示和质证(2);自诉案件审理程序(2);延期审理与中止审理的区别(2);延期审理的期限(2分) |
二审程序 |
5分 |
未上诉、未被抗诉二审被告人的权利(1);检察院在死刑案件二审中的工作(2);全面审查原则(2) |
2分 |
二审审理及处理(2分) |
审监程序 |
1分 |
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主体(1分) |
2分 |
可以不开庭的情形(2分) |
死刑复核程序 |
2分 |
死刑复核中的发回重审程序(2分) |
2分 |
合并原则、分离原则(2分) |
执行程序 |
1分 |
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机关(1分) |
8分 |
执行主体(6);死刑执行的停止(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