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半年以后,德国全民投票,希特勒得到90%德国人的支持,成为了合法的德国总统。此时的德国不仅完全从1923年通货膨胀的金融危机中解脱出来,而且也开始从席卷全球的经济灾难中逐步恢复。 之后,这个背负着巨额赔款的国家仅仅用了6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扩军备战,拥有了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如此惊人的恢复速度,单靠德国自身难以完成,希特勒就算再会演讲,没有强大的外来资金注入也难成事。那这些钱从哪儿来呢? 1933年11月,《纽约时报》报道说,荷兰出现了一本名为《西德尼·沃伯格》的小册子,其中记载了一个叫"西德尼·沃伯格"的银行家与希特勒的数段对话,披露了从192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后,包括洛克菲勒、福特在内的一些美国最顶尖的实业家和金融寡头向希特勒资助了3200万美元,为希特勒的掌权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个小册子引起了世界轰动,人们不明白华尔街的银行家为何会资助一个未来的大独裁者? 华尔街一切利为先 一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还要完成巨额的赔款任务,可德国没有钱,于是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种饮鸩止渴的老办法---增发货币。印钞机开始昼夜不停地旋转,但真正的灾难开始了,德国出现了金融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德国需要钱,而华尔街希望能赚到更多的钱。马克思曾经说过,300%的利润下资本就敢冒上绞架的危险。绞架尚且不怕,何况区区一个德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为了从德国赔款中捞一笔,决定帮助德国偿还战争贷款。从1924年到1931年,华尔街总共向德国提供了1380亿马克的贷款,而这些贷款,实际上是通过在华尔街销售的德国债券募集公众资金得来的,说到底还是美国的老百姓为这个巨额的贷款项目买了单。当然,当德国开始偿还贷款及其利息时,巨额佣金收入滚滚而来,流入了华尔街银行家的腰包。 让希特勒搞"革命" 在德国党派林立的政府中,华尔街需要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可为什么是希特勒呢?他那时不过是一个政变未遂的小头目。在德国上流社会的眼中,希特勒就是个粗俗的流浪汉,估摸连帝国银行的门朝哪边儿开都没弄明白。那些在华尔街手握经济命脉的绅士们,怎么惟独对希特勒如此青睐呢?这都得感谢德国的"老朋友"---法国的帮忙。 由于一战,法国对待德国的态度很简单,就是要踏上一万只脚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不管德国经济多困难,钱是一定要还的。所以,法国冻结了美国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贷款,从中来获得战争赔款。这让华尔街的巨头们十分不快。法国人可能忘了,这些钱都是来自华尔街的。看着大把钞票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法国人口袋,德国却无力偿还美国贷款,金融巨头们的钱在无形之中化为乌有,华尔街就更加不爽。金融寡头们敦促胡佛总统向法国施加压力,却遭到了胡佛的拒绝。这让华尔街决定用自己的方法单干。 1929年6月,摩根系、洛克菲勒系的银行家和美联储的头头们聚在了一起,商讨如何把德国从法国的高压之下解脱出来。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必须通过一个强有力的人物,采取"革命"的手段来摆脱法国的钳制。这个被选中的领袖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深知金钱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没有钱搞不了政治。在刚加入德国工人党的时候,为了解决党的经费,希特勒就曾挖空心思地筹钱。当时,这个党穷的只有7.5马克的党费。为了钱,希特勒开始四处演讲,外加赠送他的大作《我的奋斗》,向到会群众募捐。后来,纳粹党的开支渐渐庞大入不敷出,希特勒又把手伸向了德国国内的资本家,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诱人的政策许诺,得到了包括通用电力、联合钢铁在内的德国大财阀的支持。而此时,华尔街的出现,让希特勒看到了自己的出头之日已经不远了。 希特勒与华尔街的亲密接触 希特勒和华尔街并没有直接见面,而是通过那个叫西德尼·沃伯格的人来完成的。 1929年,西德尼带着洛克菲勒的亲笔信来到德国,靠着慕尼黑市长的帮助见到了希特勒。西德尼告诉希特勒,由华尔街出钱帮助希特勒上台,条件是要实行进攻性的外交政策,给不听话的法国人一点颜色看看。这时希特勒为了出头正需要钱,双方一拍即合,剩下的就是讨价还价了。 希特勒狮子大开口,说只要给1亿马克,什么都答应。西德尼做不了主,只好把希特勒的报价转给华尔街的银行家们。1亿马克就是2400万美元,希特勒未免太贪心了,华尔街告诉西德尼,最多给希特勒1000万,要就接着谈,不要就拉倒。虽说降了一半,但希特勒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看来希特勒深谙讨价还价之道,要价高就算砍掉一半,自己还是赚。按照希特勒的要求,这笔钱不能直接打到德国的银行户头,学习债权人的撤销权。而是转入了希特勒在荷兰的一个账号,接着分成数批支票寄到德国的10个城市。 1930年,希特勒赢得了选举中的第一次胜利,取得107席,成为德国议会第二大党。这个胜利让希特勒离独裁统治又近了一步,于是他紧锣密鼓地想扩大外国资本对他的支持。1931年10月,希特勒给西德尼发了一封信,目标很明确,要钱!华尔街的银行家召开了另一次会议,以洛克菲勒为首的金融寡头们不顾自己的国家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决定继续帮助希特勒,并敦促希特勒尽快行动。 西德尼再一次来到德国,与希特勒进行了第二次会面。希特勒给了西德尼两个选择,是暴力夺权,还是合法执政,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价码。暴力夺权需要5亿马克,合法执政便宜些,只要2亿。你们选哪个?相比于两年前的那次交易,这一次希特勒的开价高得更加离谱,华尔街难以接受,回电指示西德尼,只给希特勒1500万美元,不能再多了。他们让希特勒通过合法的途径上台执政,且必须对外隐匿资金来源,仍是采取上次的汇款方式,把款项分成三部分打入荷兰、意大利的银行。 有了强大的竞选资金的支持,希特勒的纳粹党成功得到了议会第一大党的席位,他本人也成为了德国总理。为了独裁,希特勒又和西德尼进行了第三次会谈。希特勒提出至少还需要1亿马克来完成最后的夺权行动,华尔街最终支付了5900万马克。就这样,本属于美国银行储户的数量巨大的金钱被送给了德国,而且没有任何抵押。 然而,华尔街所做的一切,却是以美国的经济大衰退为代价的。在他们源源不断地把资金注入德国之时,自己的国家却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深渊。当纳粹德国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工厂建立起来的时候,美国人只能勉强维持着锈迹斑斑的生产车间。对于这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金融家们,拿破仑曾给出了一针见血的评价:"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惟一目的就是获利。" 灌水前的话:美国最初就东部那么大地方,它可不用"民主"扩张版图。对土著印第安人的做法和鬼子当年的"三光"政策有一拼,比希特勒灭绝犹太人更凶残。然后和西班牙干、和墨西哥干,最后搞这么大地方。现在一抹脸儿就变成神马"上帝使者"了。 一、GeorgeWashington乔治·华盛顿: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可以制作出优质长统靴 In1779,GeorgeWashingtoninstructedMajorGeneralJohnSullivantoattackIroquoispeople.Washingtonstated,laywasteallthesettlementsaround.thatthecountrymaynotbemerelyoverrun,butdestroyed.InthecourseofthecarnageandannihilationofIndianpeople,Washingtonalsoinstructedhisgeneralnotlistentoanyovertureofpeacebeforethetotalruinoftheirsettlementsiseffected.(Stannard,DavidE.AMERICANHOLOCAUS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pp.118-121.) In1783,Washington'santi-IndiansentimentswereapparentinhiscomparisonsofIndianswithwolves:Bothbeingbeastofprey,tho'theydifferinshape,hesaid.GeorgeWashington'spoliciesofexterminationwererealizedinhistroopsbehaviorsfollowingadefeat.TroopswouldskinthebodiesofIroquoisfromthehipsdownwardtomakeboottopsorleggings.Indianswhosurvivedtheattackslaterre-namedthenation'sfirstpresidentasTownDestroyer.Approximately28of30Senecatownshadbeendestroyedwithinafiveyearperiod.(Ibid) 译文:1779年,乔治华盛顿指示JohnSullivan少将攻打Iroquois人民时说:假如将"垃圾"(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那么整个国家将不仅仅是泛滥成灾,而是被摧毁了。在屠杀灭绝印第安人过程中,华盛顿还指示他的将军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在1783年,华盛顿在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较中,他这种反印第安人情绪遗漏无疑:"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他说。华盛顿的灭绝政策在他的部队又一次击败了印第安人以后得以实施。军士们从Iroquois人的死尸上剥皮,"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并腿而长的长统靴来。"在那场袭击后辛存的印第安人将美国第一总统改名为"小城摧毁者"。大概30个Senca人的城镇中有28个在一个5年时间内被摧毁。 二、ThomasJefferson托马斯·杰弗逊(就是那位声称"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领袖):美国必须灭绝印第安人 In1807,ThomasJeffersoninstructedhisWarDepartmentthat,shouldanyIndiansresistagainstAmericastealingIndianlands,theIndianresistancemustbemetwiththehatchet.Jeffersoncontinued,And.ifeverweareconstrainedtoliftthehatchetagainstanytribe,hewrote,wewillneverlayitdowntillthattribeisexterminated,orisdrivenbeyondtheMississippi.Jefferson,theslaveowner,continued,inwar,theywillkillsomeofus;weshalldestroyallofthem.(Ibid) In1812,JeffersonsaidthatAmericanwasobligedtopushthebackwardIndianswiththebeastsoftheforestsintotheStonyMountains.OneyearlaterJeffersoncontinuedanti-IndianstatementsbyaddingthatAmericamustpursue[theIndians]toextermination,ordrivethemtonewseatsbeyondourreach.(Ibid) 译文:1807年,托马斯杰弗逊指示他的战争部门,说道,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去窃取他们的土地,那么,印第安人的肯定会用"短柄斧头"来反抗,杰弗逊继续道,"如果我们约束自己去举斧迎向这些部落,那么在这些部落灭绝之前我们将不会安静地躺下,或者被驱赶出密西西比河以外",杰弗逊,这个奴隶主,继续道:"在战争中,他们会杀死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杀死他们全部!" 1812年,杰弗逊说美国人被迫赶退印第安人,"(就如)将森林野兽赶入乱石山"一年后,杰弗逊继续他的反印第安人言论,美国人必须"追求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三、AbrahamLincoln亚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的美国总统 In1862,PresidentAbrahamLincolnorderedthe?ution,byhanging,of38DakotaSiouxprisonersinMankato,Minnesota.Mostofthose?utedwereholymenorpoliticalleadersoftheircamps.Noneofthemwereresponsibleforcommittingthecrimestheywereaccusedof.CoinedastheLargestMass?utioninU.S.History.(Brown,Dee.BURYMYHEARTATWOUNDEDKNEE.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0.pp.59-61) "ItismypurposetoutterlyexterminatetheSioux.Theyaretobetreatedasmaniacsorwildbeasts" 《intothewest》:NoneoftheIndianstriedweregivenanysemblanceofadefense.Theirtrialslastedapproximately10minuteseach.Alladultmaleswerefoundguiltyofmurderandsentencedtodeathwiththeonlyevidenceagainstthembeingtheyhadbeenpresentduringawarwhichtheythemselveshaddeclaredagainstthegovernment. 译文:1862年,林肯总统下令绞死了38个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的达可它人苏语部落的38个囚犯。这些被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们营地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他们之中没有人犯过他们所被控告的罪行,这铸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死刑. "此战的目标是彻底灭绝苏部落。他们将被象野兽一样对待。"(林肯对即将出征剿杀印第安人的美国陆军中将JohnPope交待他的作战目标) 被林肯下令屠杀的39名印第安人,没有一个经过法庭辩论程序,每十分钟判一个,比希特勒更利索。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该部落的所有成人都被定了死罪,唯一的证据是他们反对政府,而且战争发生时,他们在场。 四、TheodoreRoosevelt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 ThefourthfaceyouseeonthatStonyMountainisAmerica'sfirsttwentiethcenturypresident,allegedAmericanhero,andNobelpeaceprizerecipient,TheodoreRoosevelt.ThisIndianfighterfirmlygraspedthenotionofManifestDestinysayingthatAmerica'sexterminationoftheIndiansandtheftsourtheirlandswasultimatelybeneficialasitwasinevitable.Rooseveltoncesaid,Idon'tgosofarastothinkthattheonlygoodIndiansaredeadIndians,butIbelievenineoutoftenare,andIshouldn'tliketoinquiretoocloselyintothecaseofthetenth.(Stannard,Op.Cit.) 译文:在乱石山上你看到的第四张脸孔是美国20世纪的第一任总统,所谓的美国英雄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西奥多·罗斯福。印第安斗士已经牢牢地掌握了他们命运的话语权: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采取种族灭绝而且偷走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罗斯福说:"这是不可避免而且最终有利的,我不想走得太远去说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但是我相信10个好印第安人有9个是死了的,而且我也不愿意去仔细查询第10个死亡的案情。 历史学家的评论: Theapathydisplayedbythesefoundingfatherssymbolizethedemoralizationrelatedtoracialsuperiority.ScholarspointtowardthisracialpolarizationasevidenceoftheexistenceofEugenics.EugenicsisanewtermforanoldphenomenawhichassertsthatIndianpeopleshouldbeexterminatedbecausetheyareaninferiorraceofpeople.Jefferson'ssuggestiontopursuetheIndianstoexterminationfitswellintotheeugenisticvision.InDavidStannard'sstudyAmericanHolocaust,hewrites:hadthesesamewordsbeenenunciatedbyaGermanleaderin1939,anddirectedatEuropeanJews,theywouldbeengravedinmodernmemory.SincetheywereutteredbyoneofAmerica'sfoundingfathers,however.theyconvenientlyhavebecomelosttomosthistoriansintheirinsistentcelebrationofJefferson'swisdomandhumanity.RooseveltfearedthatAmericanupperclasseswerebeingreplacedbytheunrestrictedbreedingofinferiorracialstocks,theutterlyshiftless,andtheworthless(Ibid) 这些美国国父们所表现出来的冷漠象征了与种族优越感相联系的道德败坏。学者们也趋向这些种族分化作为优生论存在的证据。 优生论是一个对古老现象的新术语,它断言印第安人应该被灭绝因为他们是次等民族。主张"天赋人权"的杰弗逊认为追求印第安人灭绝很符合优生论。在DavidStannard的美国屠杀历史研究中,他写道:"假如这些同样的词汇被德国领袖在1939年清晰地阐述并用于欧洲犹太人身上,那么它就会永远镌刻与人类的现代记忆中。但是既然他们是由一个美国国父发出的,那么,这些词汇在大部分历史学家坚持不懈地庆祝杰弗逊的智慧和人道中就很方便地失去了。"罗斯福害怕美国上流阶层正被"无限制繁衍的次等种族群体"、那些"完全的无能者"、那些"没有丝毫价值的人"所代替。 资料出处:《THENATIVEAMERICAN》(《土著美国人》)TheodoreRoosevelt(1858–1919).RanchLifeandtheHunting-Trail.1896. TheIndiansweMetFrom:From: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国家宣布成立时,在它领土内的所有居民,特别是原住民,就天然地自动地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政府必须保护他们,不管他们有多么的落后和愚昧,政府都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对他们进行教化和帮助,使他们逐渐走向文明开化。 但美国的"民主"政府却不是这样做的。在美国立国之初,为了迅速发展一穷二白的美国经济,美国政府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爱心去教化和帮助这些"愚昧"和"野蛮"的北美大陆的原住民。美国政府认定印第安人是美国经济发展的累缀和包袱,实在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去教化和帮助他们。所以从那位起草《独立宣言》,并公开向全世界宣称"人人生而平等"的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开始,就对美国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执行种族灭绝政策。 1814年,美国詹姆斯·麦迪逊政府参考1703年北美各殖民地议会作出屠杀印第安人的奖励规定,重新颁布法令规定规定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不论男女老少甚至婴儿)的头盖皮,美国政府将会发给奖金50--100美元(杀死12岁以下印第安人婴幼儿和杀死女印第安人奖50美元,杀死12岁以上青壮年印第安人男子奖100美元)。 美国内战英雄,曾对美国叛乱的南方各州实行"三光政策"的联邦军威廉·谢尔曼将军对此发表意见说:"如果我们今年多杀一点,那么明年要杀的人就少了一点--反正他们都得杀掉,或将他们作为穷光蛋的品种保留下来." 美国政府从开始正式建军那天起后,命令军队立即向西开进。美国陆军第一团从成立之日起,征剿印第安人就成为它的基本任务。美国联邦正规军队和民兵从事的这种残暴的屠杀和征剿,从1803年(正规军正式开始投入战斗是1811年)一直持续到1892年,差不多进行了整整一个世纪。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特别是1864年后(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人根据麦迪逊颁布的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屠杀印第安人的活动达到高潮,许多印第安人村庄在一夜之间变成鬼域。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国联邦正规军采取分进合击等战术,集中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到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灭绝印第安人的作战任务。 美国历史学家在有关著作中叙述这段历史时写道:"美国向西、向南、向北叁个方面猛烈推进时,不仅排挤了阻止它前进的国家,并且残暴地粉碎了这些土地上原来的主人--印策安人--的反抗。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是美国历史上最可耻的污点之一,而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也曾积极参加这种行动。" 曾积极参加和推动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的"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之一,就是提出"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说的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第叁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美国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即从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麓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后,随着疆土大步向西推进而大规模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杰斐逊的总统任内开始的。 如此长期军事征剿、屠杀的结果是什么呢? 据美国一些诚实、严谨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据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当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在现在美国境内居住的印地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至1亿之间。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被迫分散聚在美国全国各穷乡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总人口还剩下了多少呢?据美国官方统计,还不到80万人。 美国政府对本国贫困落后的弱势族群进行种族灭绝,使美国政府一举甩掉了本应承担的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又能无偿地征用他们的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产和无以计数的自然资源,从而使美国毫无负担地发展经济,因此能在短短的100百时间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主要资料来源:《美洲政治史纲》作者:威廉·福斯特]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动荡、贪婪无度、充斥着各色卑鄙小人的华尔街,开始萌生出制度、制衡机制,以及能力出众、雄心万丈的金融外交家。在财团第二代掌门--杰克摩根的带领下,哈里戴维森、托马斯拉蒙特、本杰明斯特朗、德怀特莫罗、拉塞尔莱芬韦尔… 一个个威名响彻云霄的"摩根人"粉墨登场。他们发明了美联储,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大赚其财,顺便将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迁都"纽约… 他们崇尚"绅士银行家"准则,却陷入了全球恶性债务链,充当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邪恶轴心"的经济引擎;他们为了帮助英国回到金本位的"伊甸园",却引发了罕见的大萧条… 不可一世的财团是华尔街的当然王者,堂而皇之地行使美国外交部、财政部、中央银行的职责。然而,时代的车轮轰然前行,当上天入地的神通被合理而无情地收回,这个摘掉王冠的巨人该怎样前行… 引子 对于美国--一个没有封建历史的共和制国家--而言,皮尔庞特摩根,就是领主时代(甚至可以称之为荒蛮的准封建时代)那些高高在上、拥有无限权力的贵族集团的化身。已是风烛残年的皮尔庞特,依靠着糖块、雪茄,以及消炎用的含漱剂,便将1907年一场席卷全美的金融恐慌化解于无形。即使是执着于反托拉斯政策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不得不向摩根财团低下他那高傲的头。然而,历史的车轮轰然前行。就在皮尔庞特个人权威达到巅峰的时候,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存在着严重缺陷的金融运行机制,改变已势如开弓之箭。 第一部分帅印的考验 随着皮尔庞特的辞世,动荡、贪婪无度、充斥着各色卑鄙小人的华尔街,开始萌生出制度、制衡机制,以及能力出众、雄心万丈的金融外交家。摩根财团也挣脱了皮尔庞特个人权威的枷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跨国金融机构。 第二部分美联储:梦开始的地方 美联储的建立,源于1907年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恐慌。皮尔庞特?摩根替代了制度的力量,以一人之力化解了金融危机。事后,政府意识到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建立中央银行因此列入了议事日程。 第三部分外交时代 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摩根,也不可避免地踏入了全球"恶性债务链条",充当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未来"邪恶轴心"的经济引擎。 引子 改用一句俗语:鸟大了,什么林子都飞。 摩根这只羽翼已丰的鸟,扑拉着翅膀在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满世界转悠。 摩根与这么多国家的政府保持私密联系,拉蒙特功不可没。他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外交潜能发挥到了极致,甚至不惜牺牲"绅士银行家准则"和做人的原则。 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摩根,也不可避免地踏入了全球"恶性债务链条",充当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未来"邪恶轴心"的经济引擎。 我们无意苛责拉蒙特和身后的摩根,这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毕竟谁又有能力预测未来呢? 拉蒙特不过是在服务于摩根财团的经济利益,希望能与强势政权建立金融业务往来。 只是,他没有想到,也绝不会想到,"邪恶轴心"号列车将要呼啸着碾过整个世界。 远东的崛起 在远东地区的崛起,是摩根财团势力范围扩张的标志之一。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在太平洋地区的力量被削弱,美国力量则显著增强。这种机会摩根自然不会放过,拉蒙特马不停蹄地组织银团,前往中国考察市场。 老拉担任的是中国银团的主席(美国第一次成立中国银团时主席由戴维森担任),这个差事不好干。1920年对中国的访问,没有给拉蒙特留下太多美好回忆。 不断遭遇西方列强欺辱的中国,对美国银行家的突然到访神经敏感,国人担心所谓的银团不过是列强另一种控制中华民族的途径罢了。 老拉在中国贵族气派十足,八抬大轿、行事拉风,玉器、瓷器、丝织品等昂贵货物也采购了不少。不过,由于凡尔赛合约出卖了战胜国--中国的利益,将德国在山东等地的殖民特权转交给了小日本,参加过巴黎和会的老拉在中国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所到之处抗议讨伐声不断。 而觊觎中国多年的日本,对老拉的行踪也是异常关心。日俄战争中吃到美国贷款"甜头"的日本,担心中国一旦获得数量可观的政府贷款,一盘散沙的态势就有望终结,侵华的难度将陡然增加。 为此,日本专门派了特务,在中国全程尾随拉蒙特。老拉吃饭特务喝茶,老拉散步特务放风,老拉进了旅馆,特务就在隔壁房间里忙着窃听(这特务还得是全才,英文也得溜)。 一次,老拉在火车上看一份华盛顿来的电报,一个日本"四眼"特务探过头来,在他身后偷看。老拉见他又伸脖、又踮脚的,看着实在遭罪,就索性转身把电报递给了这位工作全情投入的老弟。 动荡的政局、对银行家的仇视,加上日本从中作梗,拉蒙特最终向政府建议:目前不适合为中国提供贷款。 颇费周折才再度成立的中国银团,就这样不了了之。 不过,这并没有打击到拉蒙特对远东的信心,因为他很快把目标转向了"亚洲的英国"--崛起中的日本。 新客户 同美国一样,偏安一隅的日本在一战中大发横财,通过向协约国出售船只、提供战略物资,日本的国力已在亚洲首屈一指。 战后的日本,黄金储备增加了100倍,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没有哪个银行家会忽略掉日本这样的一块"大肥肉"。 拉蒙特的到访,开启了摩根财团和大日本帝国"永恒"的友谊。 与中国不同,拉蒙特在日本的旅程始终是一派祥和愉悦的气氛。 在日本,主导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是大财阀--围绕银行组成的贸易集团和工业集团。此时,自由主义占据社会主流,军国主义还难成气候。开明的贵族渴望打开国门,接受新思想、拓展新视野。拉蒙特的到来,自然受到了日本社会各界的追捧。 三井、三菱等富商巨贾争相与老拉会面。社会名流、财团首脑、歌舞艺妓、亭台楼阁,都令见多识广的老拉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这次访问中,拉蒙特结识了日本中央银行行长井上准之助,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井上梳着四六开的分头,戴着一副圆形黑边眼镜,面颊消瘦,表情肃穆,个子不高,是日本金融界的"小巨人"。他性格坚毅,历任横滨正金银行(该行在华尔街的办事处是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全权财务代理)、两任日本中央银行行长、三届大藏相,他也是军国主义旗帜鲜明的反对者。 老拉还拜会了三井财团的长官团琢磨男爵。团琢磨身材瘦削,满头银发,胡须花白、体力不济--说两句话就冒虚汗(典型的痰湿体质)。可这个团琢磨绝非"池中物",早年他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语流利,举止文雅,是日本少有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商界精英。 其实和三井一比,摩根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意思。 论历史,摩根财团从皮博迪算起也不过三代,可三井财团源远流长。三井家源起于平安时代(794-1192年),定居于近江国(今滋贺县)三井寺地区后得名。17世纪中叶三井高峻从事酿酒生意,之后高峻的四子--三井高利开始涉足钱庄生意("高利",这名字起的,一听就知道是个倒腾钱的干活)。 论关系,摩根与政府多半是相互利用、相互制衡的同志友谊,而三井和日本政府则有点类似于你中有我、不分彼此的手足之情。17世纪,三井财团成为地方军阀的财务代理;19世纪中期,三井家族为倒幕势力提供巨额资金支持,是明治维新(1868年)的首功之臣,"政商三井"的至高地位一举奠定(直到今天,什么丰田、索尼、三洋、松下、NEC、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新日铁等响当当的日本大公司,统统都是三井财团的成员企业或关联企业)。 论能力,三井在国外的代理机构网点比日本使馆还多。三井帝国控制了日本海外贸易总量的1/3,财团控制的船队规模与法国商船相当。 只是,美国现在已是全球金融中心,摩根随之成为世界级财团,这一点三井财团是望尘莫及。 拉蒙特访日,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1923年9月1日,东京和横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数十万人死于非命,亿万财富灰飞烟灭。此时,摩根的机会来了。 日本地处四大地壳板块"互动"最频繁的地带,隔三差五就得震上一次,什么"海沟型"、"断层型"的,都见怪不怪了。大和民族很快就从灾难中振作起来,投身于火热的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贷款被政府列入善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日本计划筹措地震贷款的总额高达亿美元,这将是在美国发行的最大一笔国外长期贷款。摩根难掩兴奋,摩拳擦掌。 可是,他们一定要越过库恩-洛布这道坎。毕竟,自日俄战争起,日本政府与希夫就建立了长期的金融合作关系。尽管此时的希夫实力已是大不如前,可一贯信守绅士银行家准则的美国银行业,窃取其他银行客户的行为在道义上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一肚子计谋的拉蒙特,眯缝着笑眼,开始琢磨着如何既恪守银行家准则、又能把生意抢过来的鬼点子。 "不要着急。"(这是拉蒙特的口头语,有点美国版一休大爷的意思) 有了! 他找到井上准之助的特使巽(这是个人名,念"逊"),向他面授机宜。 "处理贷款,目前日本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延续与希夫的合作关系,将贷款事宜交由库恩-洛布公司打理;二是劝说库恩-洛布公司,国家当前灾难深重,需要得到整个美国银行界的援助,鉴于摩根在业界的分量,因此决定邀请摩根担任贷款业务的主干事。我想库恩-洛布公司会认为这是明智的选择的。"拉蒙特借巽之口,行掩盖其违背绅士银行家准则之实。 日落西山的库恩-洛布公司,此时的确也没有能力为这笔大额贷款独挑大梁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啊! 1924年2月,摩根将盟友国民城市银行和第一国民银行列入银团干事名单,库恩-洛布公司也在邀请之列,不过这只是出于安抚的目的。 在伦敦,另一笔2500万英镑的姊妹贷款也无法绕开摩根财团。巴林银行、罗斯柴尔德不得不邀请摩根建富参与对日本的融资。 绅士银行家准则中还有一条:绝对忠诚于客户。摩根履行了这一点,他利用美国政界的人脉,在改善日美外交关系("排除日本人法"在美国正闹腾得凶,日本移民的社区被隔离、自由被剥夺、财产被没收)、弱化对日军事控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 摩根和日本的关系已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