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础数据调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根据本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对评价基础数据进行调整,其中:年度绩效评价基础数据以国资委审核确认的财务决算合并报表数据为准。 (三)评价计分。根据调整后的评价基础数据,对照相关年度的行业评价标准值,利用绩效评价软件或手工评价计分。 (四)形成评价结果。对任期财务绩效评价需要计算任期内平均财务绩效评价分数,并计算绩效改进度;对年度财务绩效评价除计算年度绩效改进度外,需要对定量评价得分深入分析,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财务决算批复中提示有关问题,同时进行所监管企业的分类排序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发布评价结果。 第四十五条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收集整理管理绩效评价资料、聘请咨询专家、召开专家评议会、形成定性评价结论等内容。 (一)收集整理管理绩效评价资料。为了深入了解被评价企业的管理绩效状况,应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充分收集并认真整理管理绩效评价的有关资料。 (二)聘请咨询专家。根据所评价企业的行业情况,聘请不少于7名的管理绩效评价咨询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并将被评价企业的有关资料提前送达咨询专家。 (三)召开专家评议会。组织咨询专家对企业的管理绩效指标进行评议打分。 (四)形成定性评价结论。汇总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得分,形成定性评价结论。 第四十六条 管理绩效专家评议会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实际情况; (二)听取评价实施机构关于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情况的介绍; (三)参照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分析企业管理绩效状况; (四)对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实施独立评判打分; (五)对企业管理绩效进行集体评议,并提出咨询意见,形成评议咨询报告; (六)汇总评判打分结果。 第四十七条 根据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结果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结果,按照规定的权重和计分方法,计算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总分,并根据规定的加分和扣分因素,得出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最后得分。 第七章 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 第四十八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 评价类型是根据评价分数对企业综合绩效所划分的水平档次,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种类型。 评价级别是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以体现同一评价类型的不同差异,采用在字母后标注“+、-”号的方式表示。 第四十九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85、70、50、40分作为类型判定的分数线。 (一)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的评价类型为优(A),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A++≥95分;95分>A+≥90分;90分>A≥85分。 (二)评价得分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不足85分的评价类型为良(B),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85分>B+≥80分;80分>B≥75分;75分>B-≥85分。 (三)评价得分达到50分以上(含50分)不足70分的评价类型为中(C),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两个级别,分别为:70分>C≥60分;60分>C-≥50分。 (四)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上(含40分)不足50分的评价类型为低(D)。 (五)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的评价类型为差(E)。 第五十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企业综合绩效状况的文本文件,由报告正文和附件构成。 第五十一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正文应当包括:评价目的、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及评价结论、重要事项说明等内容。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的正文应当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易于理解。 第五十二条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附件应当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分析报告、评价结果计分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专家咨询报告、评价基础数据及调整情况,其中:企业经营绩效分析报告是根据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对企业经营绩效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文件,应当包括评价对象概述、评价结果与主要绩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关管理建议等。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企业集团内部开展所属子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可参照本细则制定符合集团内部监管需要的实施细则。 第五十四条 各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所监管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可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细则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细则自2006年10月12日起施行。 附件:1、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2、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附件1: 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一、盈利能力状况 (一)基本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平均净资产=(年初所有者权益+年末所有者权益)/2 2、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二)修正指标 1、销售(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3、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 平均资本=[(年初实收资本+年初资本公积)+(年末实收资本+年末资本公积)]/2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一)基本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2、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净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二)修正指标 1、不良资产比率=(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应提未提和应摊未摊的潜亏挂账+未处理资产损失)/(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余额)×100% 2、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 3、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流动资产总额)/2 三、债务风险状况 (一)基本指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息支出 (二)修正指标 1、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2、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3、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 4、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余额/(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100% 或有负债余额=已贴现承兑汇票+担保余额+贴现与担保外的被诉事项金额+其他或有负债 四、经营增长状况 (一)基本指标 1、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2、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增减因素的年末国有资本及权益/年初国有资本及权益×100% (二)修正指标 1、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0% 2、总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3、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附件2: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评价内容 与权数 财务绩效(70%) 管理绩效(30%)
基本指标 权数 修正指标 权数 评议指标 权数
盈利能力状况 34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20 14 销售 (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 10 9 8 7 战略管理 发展创新 经营决策 风险控制 基础管理 人力资源 行业影响 社会贡献 18 15 16 13 14 8 8 8
资产质量状况 22 总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10 12 不良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资产现金回收率 9 7 6
债务风险状况 22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12 10 速动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带息负债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 6 6 5 5
经营增长状况 22 销售 (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12 10 销售 (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技术投入比率 10 7 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