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劳动保障 >

车企用工潜规则 车企一线工资基本靠加班

时间:2012-07-07 12:04来源:迈客1979 作者:北风一路 中国法律网
在南海、北京星宇公司(供应商)发生的劳资纠纷让车企的用工隐忧浮出了水面。日前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表明,近1800名业内人士中,有77%的人认为“外资零部件企业工资低是普遍现象”。而另外一份来自咨询公司的报告则称,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薪资增幅超过了10%,预计2010年薪资增幅还将在7%以上,在全行业里属于中上标准。 不过批评人士则认为,这个薪酬增长是以2009年中国上升48%为前提的,工人劳动强度大幅上升,需要经常加班。一位合资企业人事高管也私下承认,超时加班、大量使用实习生、同工不同酬等行业潜规则在汽车行业大量存在。

同工不同酬

在合资企业占据主导的中国汽车行业里,中外员工同工不同酬是颇具典型意义的现象。

“外方”支援“合资企业的大量人员开支要隐性许多”,一位合资企业人事高管透露,同工不同酬现象在汽车行业普遍存在,更多的就是体现在外方的“洋劳务”输出上,这部分开支曾令企业难堪重负。一般来说,外方的“洋劳务”输出有两大类情况,长期工作、短期培训或技术支持。

该高管透露,“在我们企业里,长期工作的外方会拿高工资,我们以人民币计算,他们以欧元、美元计算。”在该高管所在的合资企业里,一般的中层外方主管的年薪大约在40万欧元左右,而中方同级别的高官年薪在25万至30万元人民币左右。

上述高管表示,外方还充分发挥其深谙国际贸易合作之道的特长,利用各种渠道增加收益。“洋劳务”这样的高工资,除了给个人提供高收入,一部分也是在给外方公司创造利润。

他透露,表面上外方员工会拿高工资,但实际上,这些工资中的一部分要上缴给外方总部。40万欧元中,实际上外方员工个人所得还不足20万欧元,加上各种补贴也就25万欧元左右,其他的则归外方总部所有。也就是说,外方可以从员工的工资中获得近40%的纯利润收益。

同时,这些外方常驻员工的花费也是很可观的。在北京,一些日籍企业员工长年包租嘉里中心这样的5星级宾馆。虽然说,有些费用不需要合资企业支付,但其产生的成本也会间接转嫁给合资厂。

而这似乎还只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之初就预测到的花费,大量的短期“洋劳务”给企业造成的压力更大。一般来说,合资厂要为“洋劳工”每人每天支付人民币1万元左右的补助,这还不包括机票、本地、住宿等。

去年,北汽收购了的部分资产,而协议中就包括了要派技术团队到中国支持北汽消化、吸收相关技术的条款。但即使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些外方专家每人每天的成本也要在1000美元以上。

另一个业内流传的案例是,2003年初,的52名临时外籍员工,仅补交个人所得税税款就达到了574万元,平均每个人达到了11万元,其收入可想而知。

一位合资厂的技术人员则称,外方还会想方设法赚取培训费用。有些技术援助项目,外方故意不给技术资料,然后再以中方看不懂为由,大量派遣相关人员。“有的培训费用高达几百万元。”该技术人员说。

另外,在上市或者生产线改造之前,外方人员还经常来中国调研,有时每人每天的费用竟高达10万元,就连一些针对媒体和消费者的试车活动,外方往往也非常 “不放心”,从总部派遣人员执行。

一位日系企业的公关负责人透露,他们企业举办的试车活动,从试车的路线选择开始,到车辆讲解、活动设置,都要外方总部派人执行。而这些外籍人员的参与成本甚至可以占到整个活动开销的1/3到一半。

盖世CEO陈文凯表示,同工不同酬现象在汽车行业普遍存在,除了外方刻意提高工资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中外平均收入差距过大有关。“外国汽车工业发展成熟,工人工资很多本身就是中国的10倍左右,来中国算外派自然只能多不能少。而中国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不久,工人收入普遍不高。”

实习生现象

大多国内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高管在谈及国内企业的优势时,大多都会提到成本优势,同样品质的产品,国内生产的成本往往只是国外的1/3左右。车企高管们喜欢用国外劳工成本太高解释,但他们往往不愿意提及另一面,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即国内企业的低成本往往是通过大量雇用实习生和临时工来实现的。

中专生小李已经在某韩系车企工作了快一年的时间,此前他是某技工学校的一名汽修专业学生,他所在的学校是三年制,正式上课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剩下一年半全部是实习,通常会在他们实习这一年多开始的时候到学校去招实习生。

山东一家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不但中专、技校等学校很乐意把学生送到工厂实习,大学同样如此。“大学生也不好找工作,毕业前进工厂实习、了解情况也是学生们很乐意的。而不少企业看到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愿意到工厂实习,自然也乐意用,毕竟成本低嘛,正式工又要签合同,又要买保险,工资也高。”

小李告诉记者,在他实习的生产线上,很多都是实习生。

“我们这些实习生要干正式工一样的工作,但待遇却差很多。”小李透露,因为他们是实习生,所以没有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特殊工种补贴费(比如喷漆车间属于有毒工种,按照国家要求会有相应的补贴)等。

小李很希望毕业后能留在现在实习的这家企业,但是看到之前在该厂实习的前几届同学很少有能够留下来的,他也没有把握,“我们都知道,企业更愿意用实习生,每年几百名实习生进来,最终留下来成为正式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上述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则表示,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一线工人流动性很大,尤其是刚毕业的人,很多会嫌车间工作太累,不愿坚持下去,有的往往刚被培养成熟练工人,就跳槽找更好的工作去了。”

由于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受挤压的整车企业不断向零部件企业转嫁成本,多数零部件企业都不得不在工人待遇上压缩开支。

“有些主机厂,明确给零部件企业下通牒,每年供应产品的价格必须下降3%,否则就不采购。有些零部件本身已经是微利了,还要再压缩,哪敢给工人涨工资呢?”这位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很是无奈。

熟悉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陈文凯认为,近些年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利润总额虽然增长不错,但利润空间却在逐渐下降,大多都是靠销量快速增长弥补利润率的下降,但这是以行业需求快速增长为前提的。

“好多零部件企业担忧,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从长远趋势看,零部件所需的钢材、塑料等原材料成本是必定上涨的,所以零部件企业都不敢、也不愿给一线工人涨工资。”陈文凯说。

工资基本靠加班

陈文凯表示,其实与其他制造行业相比,汽车行业一线工人的工资还算好的,之所以仍会出现矛盾激化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工人薪资福利与企业效益严重脱钩。

在百度贴吧与网络论坛里,有不少知名的一线工人抱怨工资太低,工资的上涨幅度也过低,一年涨的几十块钱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除此之外,工作太累也是不少工人的抱怨。绝大部分的汽车行业一线工人一个月难得休息一两次,因为靠基本工资只能维持温饱水平,要想让收入稍微高一些,就必须靠大量的加班来换取加班补贴。

“双休日对于一线工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要么忙得天天加班,要么减产停工,闲得发慌,但我们也害怕减产,一休息,就没钱挣了。”某国企员工在网上论坛里说。

在工厂实习的小李证实了这种说法,“去年工厂效益好,正式工人的工资能达到4000至5000元,实习生也能拿到2000多元,但这是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换来的。常常人累得晕晕乎乎,好几次生产线都差点出,下班后累得饭都不想吃,就想倒头就睡。”

上述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即便是大的主机厂,正式工人拿到手的基本工资也就1000多元,实习生更少,一般也就500至600元,余下的都是靠加班补贴,“工人拿到手里的工资,一般大部分是靠加班换来的。这也是厂家降低用工成本的一种手段。车卖得好,工人多挣点,车卖不好没活干的时候,企业也不会有太高的用工成本。”

陈文凯认为汽车行业目前这样的薪资结构并不合理。“此前企业都不重视一线员工的待遇问题,总觉得每年大量毕业生,不愁招不到人,但是近来南方的用工荒已经出现,再加上最近的一些矛盾激化事件,应该会引发一些企业对以前用工制度的反思。”

陈文凯说,他近期接触的一些零部件企业中,不少管理层都开始重视用工问题,“国内零部件再靠低劳工成本的模式已经很难再走下去了,近期的事件也会促使大家反省,加快向技术型、管理型的道路上走。”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