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劳动保障 >

报告称2011年各行业员工离职率达18.9%

时间:2012-07-07 14:35来源:海歌 作者:莫依 中国法律网

新浪科技讯 12月26日下午消息,前程无忧(Nasdaq:)今天发布《2012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2011年员工离职率仍处高位。报告预计2012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平均调薪9.8%,超中国GDP增幅。高科技行业、房地产行业、消费品行业以及制造业四份行业报告同期发布。
“人还在,心已远”,员工离职率平均18.9%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2011年是多“荒”的一年。资金荒、能源荒、人才荒(用工荒),以及最致命的订单荒(市场需求荒)。尽管经济形势错综难辨,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各行业企业的员工平均离职率达到18.9%,为2008年经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其中传统服务业2011年员工离职率达到了21.2%,制造业员工离职率也高达20.5%。
同2008年金融海啸时的职场不同,在全球面临经济二次探底,中国经济放慢增长脚步的2011,职场人士却少了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和对企业的依赖,多了对高薪和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来自的招聘职位统计显示,2011年日均发布的招聘职位数达到创纪录的200万多个,比2010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前程无忧的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招聘职位中因为人员离职产生的替代性招聘几乎占到了一半。一些制造业的雇主方甚至将工资提高了30%以上,仍无法招募到足够的员工。
当身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公司、小企业们都在不约而同地考虑“产业转移还是产业升级”的前途时,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独生子女们正在对职场渐行渐远。这主要表现为工作不再是他(她)们人生中的最重要部分,但对工作带来的物质水平、乐趣和体面寄予厚望,并且对差距和不公平忍耐度低。与此同时中国老龄化的进程,使得企业在人才选择上余地趋小。
对离职原因的调查结果几乎和往年一样。薪酬福利、人际关系和管理问题等。但是从2011职场流行语“裸辞”(先辞职再找工作)、“淘职客”(勤换工作,哪里工资高去哪里)、“职场木乃伊”(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灰色技能”(会唱歌、酒量好、重视人际关系)、“考碗族”(不考到公务员饭碗不罢休)等可以看出,离职的最根本因素是职业取向上多元和权重的变化。冯丽娟的另一个解读认为,现象上,2011年雇主给付的薪资和创造良好工作场所的努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结果是,离职率仍在上升。长期、快速增长的经济节奏带给很多职场人持续的疲惫和压力,这使得在经济转型、放缓的增长时刻,看淡工作的情绪弥漫在各个年龄层的职场人身上。
值得关注的是,人才流向在发生悄然改变,外企在薪酬、职业前景和开放的管理文化的吸引力正在减弱。2011年,获得重金投入和市场占先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更舍得向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投资,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大规模的招兵买马,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由于不同投资属性的企业薪酬和管理水平差异缩小,流向国有和民营企业人才越来越多。相同甚至更严重的是,2011从不知名企业流出的人才更多,雇主品牌不为人知的企业在人才招聘和保留上面临更严峻的局面。
用工荒缓和,2012年上半年薪资上涨9.8%
前程无忧在《2012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预测认为,2012年上半年各行业平均涨幅可达9.8%,预计继2011年,2012薪资增长的再次超过对来年 GDP 8%增幅的预测。
冯丽娟表示,这一看似违背经济原理的现象还将继续数年。决定员工薪酬变动的首要因素已经由企业内部的收入和利润,转为外部人才的市场供需。换言之,无论企业运营能力如何,只要用人,付薪水平就必须向市场平均值靠拢。
2011年至少21省份上调最低工资,平均增幅21.7%。十多个城市已经宣布明年最低工资提高10%以上。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攀升拉高了企业整体的付薪成本。当然,最近两三年里,所有不断拉抬的成本,几乎都有房地产价格和物价的推动,也毫不留情地抬高了员工对薪水上涨的期望。
2011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5000美元,平均通胀5.8%,汇率上升5%。但是几乎所有的受访企业(96.1%)表示用人成本偏高或过高,63%的受访企业表示薪酬增长之快已经到了承受的临界点,此中多数为员工规模少于5000人的中小型企业。另一面,几乎所有的受访个人(98.4%)认为,2011年加薪后生活水平未得到实际增长,其中47.3%的人说,2011年的水平低于2010年。
刚完成2011中国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评选的冯丽娟说,调查数据至少表明了职场人士对现况的不满,对雇主有更多更大的期待。对2011中国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的研究发现,其薪资平均增长超过10%,领先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但同时员工对收入差距和薪酬不公的不满比2010上升15%。涨薪不能激励和保留员工,甚至不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她不无担心地说,如果不能有可持续的高利润,薪酬的高增长是很难长期维持的。要使雇主,特别占有绝对多数的中小雇主,保有用人和留人的积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必不可少,即员工不能完全依赖薪酬满足生活基本所需,但目前的实际是,它又成为了企业用工成本的一大组成。
冯同时指出,用工荒在来年可能有所缓解。由于来自海外市场订单减少和节奏变化,困扰2011人才市场大半年的用工荒,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因国际订单变短、变少而逆转。但是由于企业养不住人,也不敢养人,在订单来时缺工仍将成为常态。
裁员也招人 行业景气主看地产
临近年底,因为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再受冲击。中国企业裁员消息陆续传出。有外资、国企也有民营,有生产型企业、技术型公司、互联网企业也有房地产企业等。
但是与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不一样,导致裁员的原因,有受国际市场影响,出口和生产受挫,有因为风投断粮,无法维继的,有因为在过去两年过度扩张,但收益没有起色,进行断腕牺牲的……预计,2012年因局部市场或战略调整而进行裁员,但企业同时积极招聘的现象将会常见,而非2008年底企业运营全面收缩的残景。
冯丽娟说,由于2008年至今全球经济一直低迷,中国能存活的制造型企业都在致力提高产品的国内市场比重。由于今年国际市场突然变化,为降低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所作的生产调整也势必提速,引发并购潮和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尽管不少制造型企业图谋产业转移,但可转移的市场不是缺乏运输和供货商网络,就是法律不全和工人的劳动效率差。而产业升级的难度更大,需要更多投资和工艺更高的产品。2012年的人才需求将更多源于技能和专业人才的缺乏,而非数量上的缺口。
2012全球经济可能陷入二次探底,但是像2009年通过政府投资振兴经济行为已无可能。由于中国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对房地产(包括商业地产)的依赖仍然严重,2010年房地产建设就占到 GDP 的13%,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对于大宗商品需求、家庭消费、对外贸易以及基础工业的发展极其重要。比如今年年底家电行业的裁员主要因为出口锐减和房地产低迷导致的国内消费低迷。不过冯丽娟对此表示了谨慎乐观。她认为,当保障房和廉租房的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房地产消费中投资和投机成分被挤压到合理的比例,对房地产从紧的宏观调控将放松,房地产行业有望获得复苏,从金融到家庭消费等各行业也将随之起色。房地产行业的人才招聘也将带动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 的数据显示,2011房地产行业企业的招聘职位排行第二,仅次于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
谁能得到加薪
2012年的经济前景扑朔迷离,用工荒可能获得缓解,基于2011年高通胀水平和政府控制CPI的决心,2012的通胀率将下降,这一切都给薪酬管理带来更大的弹性。前程无忧的《2012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说,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在2011年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调薪,受到高离职率的压力,所谓调薪就是加薪。而2012年,受政策和市场的多元影响,以及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的分化,调薪将呈双向变动,这变动将主要发生在下半年。
2012年加薪首先倾向企业中离职率前两位 -- 一线基层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前者加薪旨在提高一线员工收入的保障性(一线员工的绩效收入和加班费等占总收入比重很高),后者加薪则是由于技术人才长期供不应求。由于资本仍青睐高科技行业,比如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人才对该行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紧要。2010-2011年间,这一行业的人才争夺和扩张已经白热化,2012年该行业的调薪幅度仍将超过10%。不过该行业的人才高消费也一直高烧不退,但是行业中的盈利企业不多,大量招人之后常隐含着裁员的风险。
冯丽娟提醒雇主加薪不同于年终奖,不能纯粹与员工绩效挂钩,对关键人才应以薪资的竞争力优先,其次以公平性为重。为减少薪资不断上涨的压力,采取分阶段调整是明智之举。另一方式:名义薪资涨幅很小,但是在企业收益良好时,多发几个月的薪资,在收益差时则发单月薪的做法过去只在国有企业,2011年在一些民营企业也实行了这一薪酬策略。同时,为增加员工粘性,企业需在改善工作环境方面增加投入,同时承担起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职责。(艾橙)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