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新闻网6月7日讯(杜勇清 陈昊)淮安市民陈先生这几天很“纠结”。自打初中毕业,他便外出打工,先后去过常州、苏州、南通等地,前不久辗转到了南京一家公司上班。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用人单位要求他提交个人档案或档案存放说明。陈先生“头疼”了:“我从来没见过自己的档案,在外打工都10多年了,突然间要我交档案,我上哪找去?” 最终,在淮安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的帮助下,陈先生找到了自己已经“沉睡”了十年的人事档案。档案的“失而复得”,令陈先生兴奋不已。尽管如此,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得知,类似陈先生这样的“弃档”一族还真不少。据淮安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党总支副书记葛芃介绍,仅他们中心档案室保存的总计大约6万份城乡下岗失业人员人事档案中,遭“弃档族”遗忘10年之久的约占存档量的10%。照此计算,“弃档族”丢放在淮安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档案室的这类所谓的人事“死档”,约为6000份左右。 “弃档族”:“档案”用时团团转 人事档案,堪比一个人的“身份证”,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历史记录材料,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时,通常都需要使用到。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曾经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人事档案,如今却屡遭“蒙尘”。 一般来说,档案的建立是从高中开始,升学的时候,档案会随人一同转入院校。毕业后如果跟单位签订“毕业生双向就业协议”,个人档案就会随人一同转入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中心或相关单位,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一般学校会代为保管两年,到期后未被转走的档案,学校会将它转到学生户口所在地的人才服务中心。很多毕业生就在这段时间内,因工作变动(或定不下来)而错过了按时调出档案的时机。 市民张永诚(应被采访者要求,使用“谐音”)2002年大学毕业后到外地找工作,因为工作一直没定下来,劳动仲裁诉讼。转档案的事被他抛在了脑后。此后,张永诚再也没有过问自己的人事档案一事。直到去年上半年,自己所在的南京一家用人单位和他续签劳动合同,要求他提供个人档案。“我这才想起档案这码事。”张永诚最后找到了自己的档案。不过,“为帮我找这份‘瞌睡’了9年的档案,真把人家保管档案的人折腾得够呛。看我急得团团转,工作人员翻来找去的花了2个多小时才帮我找到了。” 档案“沉睡”多年惹得一身烦恼 相比较而言,赵女士却没有张永诚这么幸运。她告诉记者,4年前,她从南京一所高校毕业,户口落回了淮安老家,在南京找了一份临时工,前段时间单位交保险,要求她提供人事档案,“找了两个多礼拜,一点线索都没找到。”赵女士坚信,“档案肯定在哪家人才机构放着呢,不可能丢,问题在于我记不得当时是放哪了。” 事实上,“弃档”带来的不只是档案主人的烦恼。市人才中心人才服务科清查出的弃档数据表明,该中心目前库存的人事代理人员档案和学生档案保管总计份,其中,存放5年以上无人问津的档案约为1250份。虽说档案“弃档”与否,妥善保存都属必须,“但经常有人过来或者打电话查询档案,大多数查的都是‘沉睡’了多年的档案。在电子档案推出前,这方面的工作量非常大。”市人才中心人才服务科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大势所趋 分析人士认为,造成“死档”数量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员工个人档案的不够重视和个人“档随人走”意识的缺乏。而档案转递过程的相对封闭,就业和用工形式的多样化,人员的频繁流动,就业时匆匆上岗、“跳槽”和离职时一走了之等,也是造成人事档案“沉睡”的原因。实际上,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上述有关“弃档”数据,所涵盖的范围还相当有限。如果将全市人才机构所保存的人事档案中的“弃档”情况作一全面清查,得出的数据将远远超过上述“弃档”数据。 市人才中心副主任刘兆尚告诉记者,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正式单位接收档案,应及早把档案委托到人事代理机构管理。招用童工的处罚。一旦找到工作,可以到委托的代理机构办理相关审核、调动手续。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造成“弃档族”不知档案身在何处的一个原因。在一些西方国家,每个人出生后就拥有一个相伴终身的号码,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输入号码就能通过网络调阅档案。目前,市人才中心在自己的网站上,已专门推出了档案信息的电子查询系统,只要输入毕业院校、姓名等,就能迅速查询到在该中心档案库存内的档案信息,查询起来非常简捷、方便。 基于此,刘兆尚认为,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将成为未来档案管理的大方向。在这方面,苏南一些城市已经先行一步,做了很好的探索。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