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劳动保障 >

美国家庭15年共收养5.5万中国儿童

时间:2012-07-27 14:30来源:绿色沙漠 作者:逐梦少年 中国法律网
  家住维吉尼亚郊外(高级社区)的莫莉·菲泽尔从5岁开始跳中国民族舞,迄今已坚持了10年。
  
  塞西莉亚·弗加蒂更喜欢用自己的中文名字,秋萌,她觉得很动听。
  
  莫莉和秋萌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嫡宗”中国女孩。15年前中国刚开放涉外收养时,她们都是最早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一批“幸运儿”。如今,这批“先锋部队”都已先后走入花季,她们不再问“我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这样的“傻问题”,但却仍会偶尔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
  
  收养者多来自富裕阶层
  
  自从1991年中国正式颁布收养法(1992年正式实施),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后,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人越来越多。2005年,美国人共收养了7900个中国儿童,生活在美国家庭里的华童总数已经超过5.5万人。
  
  中国向来是美国家庭在收养外国子女时比较偏好的来源之一。进入2000年后,美国人甚至把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当成了“时尚”。据统计,大多数收养者都来自白人富裕阶层,而且收养的几乎都是女孩。
  
  1991年,莫莉和其他60个中国儿童通过收养渠道来到美国,秋萌是第二年来的,她那批共有206人。如今,随着这群“中国娃娃”逐渐长大,她们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收养潮”中的第一代。“我们很独特。”秋萌一脸认真地说。这个笑声极有感染力的女孩今年农历春节参加了一个卖“狗年T恤”的活动,平时还经常去帮助一些被收养的中国儿童。
  
  随着这个群体在美国社会逐渐壮大,许多配套的文化活动也兴旺起来,其中包括夏令营活动、“中国游”和网上小组等。不仅如此,美国媒体、研究机构也开始对她们抱以关注,昨天出版的《纽约时报》专题报道这个特殊的族群———像莫莉这些正处青春期的女生,她们的成长历程、困惑和痛苦、寻求身份认同的挣扎,对未来的华人孩童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华童互帮互助克服歧视
  
  中国娃娃在美国的成长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17岁的麦肯西成长在一个多元化家庭,她和15岁的妹妹梅雷蒂斯都是中国养女,而11岁的双胞胎弟弟罗伯特和约翰都是越南孩子。2岁就来到美国生活的麦肯西曾在5岁那年被幼儿园里的同学排斥,她的爸妈为此不得不搬家。
  
  和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相比,冒犯和漠视更是家常便饭。在麦肯西目前就读的高中,有一天姐妹俩突然被叫出教室,招用童工的处罚。原来一位教务人员要求她们接受外来移民的英语能力测试。“其实我们的英语可能说得比老师还流利呢。”梅雷蒂斯说。
  
  秋萌也记得,她在小学时常常饱受同校学生的“冷眼”。那些孩子总是一脸不屑地瞥她,还会嘲笑她。这正是她帮助其他中国孩子的动力。她和另两个被收养的中国女孩,塞琳娜和荷浦,也因此成为很好的朋友。“就像亲姐妹那样,”秋萌说,同样住在纽约曼哈顿的三个女孩课余时间总是粘在一起。“我们之间不会出现‘你是养女?’‘对,我从中国来’这样的对话。这很舒服。”秋萌说。
  
  寻根中国认同自己身份
  
  韩裔孤儿曾是美国最主要的收养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数韩裔儿童成人后能顺利融入社会,但还是有10%的人出现“身份认同”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华童收养家庭开始吸取教训,采取“开放式教育”,让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2岁的白人家长布朗太太收养过中国和韩国孩子。她总结自己的“收养经验”说,家长应该尽量早些向孩子灌输民族的观念、而且这一过程不能进行得太快、太猛烈。“有些父母可能会在解决‘种族’问题前,过分夸张地让孩子接触自己民族的文化。”布朗太太指出,“但让小孩穿漂亮的中国服装是一回事,让他们和美籍华裔社区有真正的接触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现在不少养父母都开始带孩子回到中国“寻根”,拜访他们的出生地和被受收养前所在的福利院。
  
  莫莉、秋萌和麦肯西都意识到,她们正开始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身份认同”之路。虽然生活中会遇到挫折,这些花季少女都对自己的特殊经历“无怨无悔”,如果可以,她们甚至希望以后也去中国收养一个孩子。俞懿晗中国娃娃和美国妈妈在一起。美国的中国娃娃在一起嬉戏玩耍。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在家门口外练习射箭。 相关: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