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劳动保障 >

周明华: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势在必行

时间:2012-07-27 16:29来源:烟雨竹茗 作者:青果cc 中国法律网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人保部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认真做好启动准备工作。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中央下决心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财政负担问题。一旦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那么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肯定会下降。

由于以往养老金政策带来的欠账,虽然近年来国家连年“还账”,大幅提高了企业退休金,但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在此背景下,这次由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所引发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注定影响深远,带来的各种利益观念撞击也在情理之中。在这场持续已久的权力与利益之间的博弈中,最终国家有关部门下定决心,推开了这扇关闭已久的利益之窗。虽然助推这次开窗的力量不是直接来自于社会民意,而是来自财政的日趋吃紧,但开启国家公民“养老金公平”这一课,无疑具有重要的破冰意义。

这是对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并延续至今的“退休职工双轨制”的改革。有网民发帖说:“步子还是太小了,首先驾船去撞冰山的应该是公务员”。网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任何一项被较长时间固化的既得利益,要成功剥离总得有一个渐进过程。而且,在当初国家实行“退休职工双轨制”时,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收入与退休金还不存在差距。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职工超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八成。

如果让财政负担的八成职工的退休金先期与企业职工公平性看齐,无疑是抓住了解决当前养老金不公问题的要害。只要在全国五个省市试点“试出”了推行事业单位养老金公平改革的经验,并尽快在全国推行,那么,最后的“利益冰山”便会自然坍塌,剩下的公务员养老金向企业职工看齐便成了“小冰块”,要消融这些利益问题的“冰块”就容易得多,届时,争挤“公务员考试”独木桥的局面便会得到渐次化解。

养老金改革应重在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

作者:邓聿文

70年前的“罗斯福新政”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由此确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建立与“新政”中实行的“以工代赈”,成为美国克服“大萧条”危机最重要的两条举措。

重提这一往事,是因为中国正拟实行一项重要的养老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与机关公务员挂钩,仍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据悉,一旦改革,会把他们拉到和企业职工一样的标准。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企业月人均养老金只有1080元。

行政、事业单位用工制度的改变,终会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公共部门雇员的终身雇用制;而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扩展,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计划也提出了在制度安排上保持社会一致性的要求。所以,改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计划,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但是,如果此项改革真的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很快“一刀切”地向企业养老金看齐,那么,我们认为,就时机而言,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复兴。因为,养老保障的作用,在于消除人们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的担忧,从而促使人们放心去消费。假如养老保障反使人们有后顾之忧,不敢去消费,那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这也就是“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要为美国人民建立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正处于近10年来最严峻的时刻。要想保持一定的增速并奠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必须有赖于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提振。扩大消费还得靠所谓的中产阶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是中产阶层的主体部分之一。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如果这部分人员中的多数因为养老保险改革而不敢或不愿去消费,那么,对我国经济的复苏肯定不利。所以,若鉴于财政负担非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不可的话,我们认为,应保证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不低于现有水平,至少不能有大幅度的下降。这也是保证该项改革得以稳定推进的一个前提。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能上不能下”,具有“制度刚性”,因而,只能是提高企业的养老标准,使之向事业单位看齐。事实上,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今后还应继续提高,直到最终缩小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标准差别。

老有所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要。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仅从减轻财政负担的角度考虑,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月工资标准。否则,结果必然是向低水平看齐,从而大幅度降低现有人员的养老标准。这有违建立社保的目的,也会引起人们对改革正当性的质疑,不利于养老保险改革的推进。从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出发,在具体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由于不同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的收入来源,以及存在“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区别,改革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据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归类处理。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改革阻力,最终还须把公务员纳入进来。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为何遭质疑

作者:李琼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根据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试点省市今年将正式启动这一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这意味着,长期与机关公务员挂钩、处于较高水平的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单纯由国家财政负担,而是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

应该说,将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围,不仅是削减高达千亿的公共财政支出的需要,也是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而该改革方案公开后,却引发了社会各方不少质疑。质疑的焦点,并非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大幅降低,而是改革设计者——公务员群体本身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致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指向制度公平。这种制度公平的根本要求,就是国民化,亦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该被纳入这一体系之中。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人人皆有保障,也意味着不存在游离于这一制度之外、享受另一种“超稳定”、“超水平”养老方式的特殊群体。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过程中,公务员的养老和医疗一直由计划经济的管理思维主导,采取由财政一手包办的退休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而不是由政府和个人分别负担的积累与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公务员与社会之间相对封闭的壁垒,社会存在对公务员群体既向往又对立的复杂情绪和心理失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二元化的、彼此独立、封闭运行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所形成的高福利。

需要承认的是,保持行政系统和公务人员福利待遇的相对稳定,对于保障国家管理的有序和高效,经济发展的持续和平稳,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必不可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公正,并不直接等于整齐划一,毫无差别,但将公务员保障纳入社保体系,实现与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已是世界各国较为通行的做法。在社保体系之内保证相应福利水平,在保障之外强化外在约束以减少腐败发生,应当是现代社会管理公务员群体的思路。

理想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无歧视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证,这既是保证全体成员竞争“机会”公平的需要,也是促进全体成员竞争“结果”公平,保证社会成员自由流动的需要。让所有社会成员——包括公务员——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员,应成为此项制度改革的方向,并且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也需要一个具体推进的时间表,以回应社会的期待。(原题: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国民化)

推进事业单位养老改革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正在继续深化当中。据悉,国务院要求5个试点省份今年正式启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随着这一要求逐渐为社会所知晓,关乎数千万人利益的一场改革立即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在上世纪80年代,养老保险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破冰,确立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依然在路上,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几年来也在被不断提及。及至2006年,有关中央文件已经将“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去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此看来,目前促进关乎3000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体制改革正当其时,且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下来,改革的基本取向,将是企事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并轨。

事业单位现行养老金制度为什么必须改革?理由恐怕很多:一是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二因事业单位现行养老金制度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随着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必要性的凸显,现行养老金制度的内在缺陷无法在既有体制框架内得到修补,越来越难以维持;三是如本报昨天的相关报道中所提到的,各级财政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必然要继企业养老金制度的转轨改革之后,实施改革。

坦率而言,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注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既因为改革涉及到数千万人的利益,一旦原有制度发生调整,许多人因此或将利益受损,抵触与反对都是难免的,也因为经历了10多年改革的企业养老这一块,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难,这些难题也正是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所必须正视的。

从已获得通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可以看出,此项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及实行省级统筹等,与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基本相同。但不论具体的操作层面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的本质是要调整利益关系。目前,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水平,相比较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数字上要高出不少。而从改革的方向以及各级财政目前的状况来看,阻力显而易见。“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也使一些贫穷地区确实难以承受较重的负担。

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10多年来改革的情况看,虽然制度建设上有了很大的完善,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基金,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困难也现实地摆在眼前。比如,广受关注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便是其中难题之一。

一个被反复引用的数据是,截至2005年底,国内个人账户“空账”已达到约8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如果这个增速基本准确的话,可以想见,3年多后的今天,个人账户“空账”已经达到一个怎样的规模。而企业养老这一块的“空账”难题,在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该怎样避免,如果出现了又该如何解决,的确是值得思考的。

当然,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既明,即便有许多困难,也应该坚定推进。这里需要注意的,一是应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二是要斟酌把握改革的时机。

这也就意味着,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既要重视建立新制度,创立新机制,同时又要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妥善解决改革成本和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新旧体制过渡方式。比如,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和逐步过渡的措施,减少社会的震荡,就是务实之举。同时,改革也不能莽撞前行,目前采取推出试点,渐进推进改革的方式,是较为妥当的。

必须承认,养老金体制跨越不同领域,牵涉利益面很广,建立过程有着相当的复杂度。体制建设本身的艰难结合着国情的复杂,使得改革过程恐怕要经历多年摸索,甚至反复。知不易,行更难,对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困难,的确应有更多的认识和准备。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