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后各地不断出现的用工荒,似乎把全社会解决用工问题的目光又聚焦到了如何改善农民工待遇、如何增加农民工收入、如何改革农民工进城务工条件以及如何解决农民工进城后身份的落实等问题上,而把另一个同样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的就业群体给生生的忘记了,这些过去曾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们,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困境时,似乎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已远不及对农民工那样的重视。 现在,农民工有中央政府“三农政策”的强势撑腰,让农民工家庭富起来也成为了各地政府的当务之急,因此,进城务工的民工在择业时挑肥拣瘦地便理直气壮了许多。不但可以自己挑企业、挑工作岗位、挑福利待遇、挑工资水平,而且还附加了许多条件,稍有不合心意便扬长而去。在企业面临用工荒的情况下,在被政府和媒体强势引导下,许多企业只得忍气吞声,纷纷把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列为吸引农民工的首要条件,把善待农民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部分农民工在社会和企业的万般宠爱之下,则变得越加奇货可居起来,提出了更加苛刻的用工条件来逼迫企业老板增加用工标准,http://www.5law.cn/info/a/sifa/laodongbaozhang/2012/0717/373103.html。月薪低于2000元的不干,加班太多的不干,没有休息日的不干,不包吃住的不干,让那些同样面临着就业困境而又寒窗苦读了十几年书的大学生们感叹不已,羡慕不已。 而大学生群体们在选择就业时就温顺了许多,从学校的训导到政府的教导以及各类媒体的引导,都是让他们要放低身段,降低就业的心理预期,以及让他们先就业再择业,政策的一边倒和舆论的一边倒,让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们沦落到了抢着养猪、掏粪,还未就业就已经是气短了三分,各种人才交流大会上广散的简历不一定能够薄收。于是,和农民工就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只要有单位接受就已经感恩不尽,似乎任何条件都没有了,根本就享受不到待价而沽的那种心态,留下的只有知识被贱卖的那份心伤。 农民工可以为自己设立最低的保护门槛,可以使用《劳动法》的条文来保护自己的基本权益,这是因为有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用工单位的强势约束。而对大学生就业似乎有点任其自然的味道,听听劳动。并没有对用工单位给予强势地引导。一是可怜了那些寻找就业机会的大学生们,那里还敢开出自己满意的就业条件?甚至用工作初期自愿放弃薪水的自虐式的条件来吸引用工单位,那真的是身段放到了地平线以下了;二是可怜了那些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呕心沥血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长们,看到自己精心培养的子女又沦落到了“读书无用论”的怪圈而感到伤心。 农民工的强势与大学生的弱势,可以看出政府在对待两种就业群体时的不同态度,也让那些文化人深感“造原子弹还不如卖茶叶蛋”现实的残酷,更让那些大学生们由衷的感叹“读书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无用!”也会误导以后的孩子没有必要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寒窗苦读。 面对知识越来越被贱卖的年代,面对无法真落实的尊重知识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现状,如果国家现在不再加以政策上的干预,若干年以后将会重新出现“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泛滥。谁愿意花了大把的钱,读了很多年的书,结果拿到的薪水还不如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工人?那种观念上的冲击绝对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萌生出读书无用的想法,到那时,中国在世界上还会有什么竞争能力? 用老百姓的话说,“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起码就业时能够得到和农民工就业差不多的政府支持力度,让企业和单位别把大学生看得连农民工都不如。”希望不要出现会哭的孩子多喂奶的现象,从而造成那些不哭不闹的大学生群体反而得不到政府应有的重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嘴上唱唱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在中国,什么时候大学生就业不再成为难题了,什么时候大学生就业也像农民工一样“牛”了,什么时候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们找工作时也可以自设就业条件了,那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成功了,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就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也就提高了。 但愿别让那些大学生们刚走出校门就面临失业,而那些好不容易进入就业大门的学生们每月拿着微薄的远不如民工薪水,不得不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非人生活。因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用工单位的强力约束,同时,可以考虑出台对大学生就业的保护性政策,比如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应当设立一个指导性的福利水平或最低的薪酬标准,给予大学生就业时更高的关注度,更大的关心度,更久的关爱度。 但愿我的呼吁能够被政府的有关部门注意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