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购房流程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购房 > 购房流程 >

【成都】放松"限购令"是在为"炒家"开后门

时间:2012-02-01 10:48来源:CWEFBEKMRL 作者:碧幽琴师 中国法律网
放松"限购令"是在为"炒家"开后门

2011年11月24日10:47:48

来源:红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中小】【打印】

11月11日起一周内,成都市曾大幅放松限购政策,将房管局核查购房人资格的手续工作交由开发商,还将限购规定从限制成都市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限制由两套提高到四套。据调查,此政策出台前,成都市房管局曾多次深入当地地产企业调研,而今年前10月,成都市中心城区通过招拍挂方式成交住宅类用地仅完成全年计划的57.8%。同比下降21.86%,许多地块以底价出让。(11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个变相放松政策的奥秘在于,只松动成都市地方一级的限购管制,但与之同时,在成都,个人商品房贷款仍由银行独立审核,限购令依旧有效。换句话说,不符合限购信贷政策的成都市民,依旧不能借着短暂的放松政策购买自住房;可以从中获得好处的人,必须满足资金充裕,且具备成都市本市户籍或能以变通方式获得户籍居民代购两项条件--这样的人,叫做炒家。

数据显示,成都市主城区11月14日-20日商品房成交约1700套,较前一周上涨约16%;在新政停止执行前的11月21日成交331套,约是前一日成交量的4.2倍。变相放松政策的效果可见一斑,如果该政策没有撤销,必然将为成都市持续的地产市场注入强心剂,起到拯救开发商、拯救地方土地财政的作用。甚至而言,如果成都"试探底线"得以成功,相信类似做法将迅速在国内实行限购政策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正在下跌的房价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拐点,那必然是炒家、开发商们热切盼望的。

目前,成都市的这个变相放松政策已经取消,该市城乡住房管理局11月21日发布新闻稿称,将继续执行原有限购政策。有消息称,成都的做法引起了国家住建部关注,并导致上述政策撤销。但住建部一位分管副司长对记者表示,"住建部并没有派人去叫停"。顺此而言,即便成都市主管部门确实是出于对国家主管部门干预压力的畏惧,进而自行撤销了放松限购的政策,但此事所表现出的地方官员托市、保卫开发商之急切心理,以至于敢于剑走偏锋、对撼调控,理应引起高层重视。严惩"以身试法者",以震慑为拯救土地财政而同样打算铤而走险的地方官们。(郑渝川)

(编辑:吴定平)【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

此闸一开。简直就是与国人为敌。

省会级城市第一家。另外,三年多了,不知"芙蓉花开"买的怎么样了?

*

成都市政府大楼堪比中南海搬迁未经国务院批准

2008年07月21日08:31金羊网我要评论(13)字号:T|T

处置之后是不是还会再建新楼?

已搬迁的单位是不是全部迁回,何时迁回,迁到哪里,仍是个未知数。而谁来接手,以什么方式接手,都成了悬而未决的疑问。

然而,"5·12"地震改变了一切,包括这个倍受争议的"鸟巢"的命运。7月16日下午,成都市召开灾后重建第八次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调整市级机关南迁计划。

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华章把调整理由归结为"时局艰难、民生不易"。据他介绍,解决受灾群众吃住问题、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成都市县两级财政面临数百亿资金缺口,"汶川大地震改变了我们办事情、作决策的基础"。

16日的这则重磅消息在成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有人担心城市的未来走向,有人关心起自己城南房屋的价格。有分析人士认为,城南的楼市可能会遭遇寒流。然而,在18日举行的2008中国(成都)房产高峰论坛上,暖风劲吹,全国多位房产专家把脉称,震后成都房地产市场浴火重生。

然而更多的老百姓想看政府到底会怎样做,处置变现后,将来的党政机关又会在哪里,是不是准备再建一个。

其实,早在16日新闻发布会前的几个小时,在处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先公布了这一消息。不过,他最初表述的行政中心处置方式为"对外拍卖",但新闻发布会上统一为"处置变现",拍卖只是处置变现的一种方式。

然而,具体采用何种方式,成都方面一直未对外公布。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政府也在寻求一种好的处置变现方式。就在昨日下午,成都市开会对新行政中心如何处置变现进行研讨和论证,规划、城建以及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多个部门都参加了会议,具体论证结果有望今日公布。

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坊间的传言也随之四起。新楼处置之后是不是还会再建新楼?会不会一些单位搬回来,一些单位按兵不动?一些人甚至认为政府不会真的搬回,只是碍于上边压力而作出的权宜之计。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除四大班子(市委、市府、人大、政协)、公安局等少数部门外,余下散落在全市四个办公区及部分单独办公的市级机关,大多已入驻新行政中心开始办公。但这些已搬迁的单位是不是全部迁回,何时迁回,迁到哪里,仍是个未知数。而谁来接手,以什么方式接手,都成了悬而未决的疑问。

有业内人士分析,据最保守估计,新行政中心的估价在25亿元以上。根据建设单位成都市兴南投资有限公司发布的招标公告显示,行政中心投资规模约12亿元。因用地属于政府划拨,12亿元的资金并不包括地价。以目前该地段售出的每亩522万元的地价来估算,占地255亩的行政中心土地,地价不会少于13亿元,那么行政中心的总价不会少于25亿元。

由此推算,如除开地价,3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每平方米的造价为3243元,如按总价25亿元来算,每平方米造价达6756元。而这个价格与目前该地段商品房的价格大致相同,也就是说,这个造价几乎让这个建筑群成了烫手的山芋,能接的人估计不会很多。

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没有谈到任何关于新行政中心的话题,不过会后,国内多家媒体围住罗波,追问有关处置变现的问题。罗波说,现阶段抗震救灾压力非常大,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从良心上来说,此时搬迁到新行政中心办公都是不妥当的。他说,这次只是调整南迁工作计划,南部新区作为行政中心的定位也没有调整,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也不变。

罗波说,"在我印象中,房屋质量。并不是所有已搬的政府部门都将搬回去。"他透露,目前大概涉及到60个左右的已搬迁部门,其中10多个部门可能会搬回来,另外的40多个部门还将留在新行政中心。不过他没有具体透露哪些部门将留守,也没有告知这种留守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只是建议记者询问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了解具体情况。由于周日不上班,记者未能从机关事务管理局了解到更多确切消息。不过,成都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介绍,昨日下午市政府召开了商讨如何处置变现的相关会议,具体内容将于今日公布。

有记者请罗波评价一下新行政中心,罗波说,成都市政府不应该是一个衙门,"不能是中规中矩的,要有城市的特色,更要体现亲民。"然而,有记者以自己在新行政中心拍照被删来质疑亲民的说法,罗波表示,这种对记者防范的做法没有必要,但同时也称处置变现是小事,"不要去炒作。"

传言求证

承包成都党政机关搬迁工程的搬家公司称:震后没有党政机关搬迁

随着新行政中心将处置变现消息的公布,各种声音出现在媒体和网络之上,这座曾备受争议的政府办公建筑群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有网友发帖说,就在地震后的第4天(5月15日),全国人民都还沉浸在苦难之中时,成都有关部门竟悄无声息地搬进了那些豪华的办公楼内。然而,承包了成都市政府搬迁工程的成都蚂蚁搬装集团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谣传,地震后再也没有党政机关搬进新行政中心。

19日下午,记者前往成都蚂蚁搬装集团公司求证。该公司总经理梁益清回应称,"5·12"地震后,他们没有搬运过一车成都党政机关的物资进新行政中心,也没有听说其他公司为机关搬迁,"因为我们是总承包公司,不可能有其他公司参与的。"梁益清说,从4月16日开始,他们承担了全市党政机关的搬迁任务,他还记得当天搬的是信息化办公室、台办和侨办。搬得最多的一次是在4月26日,有经委、法制办、土地局、投资办等部门。最后一次搬迁是在5月7日到9日,当时有财政局、体育局、信访办等,"在这之后,确实还有搬迁计划,但地震来了,所有的搬迁都中止了。"他说,从地震后到现在,政府部门没有主动联系过他们说搬迁的事,他们也没有和政府部门询问这事,"都很忙,目前抗震救灾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来搬迁。"

据他介绍,在整个搬迁过程中,他并没有看到政府部门的铺张浪费,相反,他说政府部门很节约。"车要装得满满的才让走,有些破烂的家具竟还要我们请人先修好再搬,能用的全部都带走了。"他说,法制办曾让他们请2个木工把破烂的办公桌椅修好才搬走,而不是扔掉。

对于"鸟巢"内的装饰,梁益清也觉得一般,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么富丽堂皇,"很多地方的装饰还不如现在有些部门的办公室呢,至少我看过的都不算豪华,只是外表容易让人联想而已。"

该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波透露,已搬迁的60多个部门中将有40多个留守"鸟巢"。

调控"疲劳期",别hold不住

2011年11月24日13:02:44

来源:钱江晚报

新华微博

【字号:大中小】【打印】

金属有疲劳期,更何况房产调控!继多地推出"宽松版"限购令,丹东、韶关等地以"限价"代替"限购",到佛山"松绑令"被勒令连夜撤回,珠海连夜发出"双限令"。近日,媒体报道,成都相关部门夜宴开发商,推出"放松对购房者的资格审查"和"限购松动"新政,事隔一周被紧急叫停。

和其他大城市一样,成都对楼市的调控在货币和政策层面已执行近三个季度。银监部门维持着对流向地产业信贷比例的日常监管。在政策层面,成都六个城区已执行三个季度的限购令,家庭二套房和未缴纳足够时长社保的外地购房者都被排除在外。其效果也比较明显,去年10月成交量持续下降,仅在今年夏季缓慢上升,但"金九银十"比去年同期下降明显。

房产调控至今,似乎拐点隐现。但博弈和交锋的暗流从来没有平静。成都此次暗度陈仓之举是调控"两头热中间冷"的折射。"两头热"即中央政府重视、老百姓期盼,"中间冷"是指一些地方政府态度消极,处于"嘴上拥护、暗中抵触、不推不动"的观望状态。虽然成都方面最后缩回了援手,但是其骑墙心态才是值得警惕的焦点。

在此关键的"审美疲劳期",丝毫的"hold不住"可能让漫长的奔跑前功尽弃。正如经济学家姚景源所说,从一线城市状况来看,游资炒作是各地房价飙升的"罪魁祸首"。尽管目前调控政策已取得效果,开始进入一个"量跌价稳"的平静期,但市场中以游资为代表的非理性因素仍在躁动。这个时候丝毫的懈怠,房产调控可能就从局部"管涌"演变为全局"溃坝"。

当然,房地产问题之所以发展成如今的"悬河"状态,根本上还是与各地调控政策的短视有关。2003年以来,各地调控多以"通知""意见"形式下发,大部分没有上升到法律和法规层面。"限购令"也不例外,成都此番"向后退"说明不少地方调控总的路数仍是边看边调,有较大的临时应对性质。时间一长,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自然会借助"疲劳期",心生侥幸、暗自松动。

因此,克服"疲劳期",严令坚守限购必不可少,这样才可以打破一些开发商"调控接近尾声"的幻想。同时,一系列"管涌"事件也在提醒我们,政府需要抓紧利用目前胶着相持的时间,借机加速制度和法律层面的"深度改革",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走出疲劳期,才有新飞跃。(付瑞生)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