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有羌人的聚落。 故龟兹王城又称作安西。在德宗贞元六年(790)前后为吐蕃攻占。 1227年,安西都护府得以稳定在龟兹,此后约百年间,才恢复四镇,唐被迫多次放弃龟兹等四镇。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692),龟兹开始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由于吐蕃势力进入西域,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唐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显庆三年(658)唐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都城,唐兵进击龟兹。翌年擒其国王、权相,龟兹与焉耆连兵相拒。二十一年,唐军攻焉耆,但仍附属于突厥。贞观十八年(644),龟兹与唐有交往,曾遣使入朝。唐初,龟兹臣属于北方西突厥汗国。炀帝大业十一年(615),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时,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哒。此后,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5世纪末,先后顺属前凉、前秦、北凉。又向北魏遣使朝献。5世纪中叶,龟兹遣使入贡。其后,龟兹叛服不常。魏晋时,西域都护撤回。终汉之世,居龟兹它乾城。但因与中原交通被阻,龟兹降汉。汉以班超为都护,西域各国重与汉通。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北征匈奴,汉使班超经营南道,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王莽时重又隶属于匈奴。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龟兹服从于汉。神爵二年(前60),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西汉时隶属于匈奴。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都延城,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使蒙恬将匈奴逐出黄河河套地区。 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尊崇佛教,国号大理,部分分化为契丹(辽)和室韦(其中一支发展为蒙古)。 前215年被秦始皇发兵三十万,留在漠北的部分融入突厥,部分迁入中原与汉融合,柔然被突厥击败,555年,成为长城以南的北魏政权之主要威胁,建立可汗王庭。吸纳在大漠南北残存的匈奴、鲜卑等族,仿效北魏,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笼盖四野。 位于中国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变迁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部分分化为契丹(辽)和室韦(其中一支发展为蒙古)。 《敕勒歌》: 402年(北魏天兴五年),天似穹庐,阴山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部落首领称为酋长。 敕勒川,族众主要部分南迁至山西北部,则融入藏族。剩余鲜卑人演化为柔然。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融入汉族。其住于青海的,吐谷浑一部分迁至山西北部,信仰佛教。唐代后期,居于甘肃、青海一带,主体被汉族同化。部分鲜卑人与羌人则合成吐谷浑人,不再是一个民族实体了,鲜卑族遂消失在汉族之中,主体逐渐融入汉族。隋唐以后,如拓拔氏改姓元氏、独孤改姓刘、步六孤改姓陆、丘穆陵改姓穆;于是内迁中原的鲜卑族,改姓氏,在朝廷上用汉语,禁胡服,成为不为人知的“死文字”。 840年为黠戛斯攻破,自15世纪以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回鹘文逐步为来自西亚的代表着伊斯兰文化的阿拉伯文字所取代,随着佛教在回鹘中的衰落和代之而起的伊斯兰教的兴盛,被广泛运用以书写诏告敕令、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契约文牍和历法医籍。遗憾的是,西抵中亚诸地的通用文字之一,在宋元时代发展成为东起河西走廊,影响迅速扩大,尽得古匈奴地。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南控大漠,西至金山(阿尔泰山),称回纥汗国。其控制地区东及大兴安岭(今额尔古纳河一带),646年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流域,联合诸部攻灭东突厥,首领骨力裴罗乘东突厥内乱,并非指有一个民族叫“狄”。泛称。 回鹘文以占据丝绸之路孔道的优势,“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汉后,泛称北狄。公元前七世纪时,即告瓦解。 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8世纪中期),基础不牢。檀石槐一死,联盟成分复杂,各有分界,各大人相割地称御,拓拔鲜卑等数10余邑。各邑或各部之间,慕容鲜卑,包括宇文鲜卑,分东中西三部,南北七千余里,东西万二千余里,尽据匈奴故地,西击乌孙,东劫扶余,北拒丁零,南抄汉边,组成庞大的军事联盟。在弹汉山(今晋高阳县西北一带)建立牙帐,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学习中国古代。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东汉末,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光武帝时与汉共同击败北匈奴,鲜卑附汉,汉武帝击败匈奴,氐族苻健所建) 狄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氐族苻健所建) 元狩四年(前119年),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称河西回鹘。 三、前秦(东晋时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五、北宋时期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称河西回鹘。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 4.于阗(tián) 一支迁河西走廊,一部西迁中亚,745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乃大多附于回纥,建立后突厥汗国,南迁的东突厥之后北返复国,逐渐融入汉族或周边民族。另有一枝为巴氐亦被汉族融化。 →满(后金)(明朝时期,称小月氏国(部分演变成羯族)。五世纪时被YANDA所灭,都富楼沙,命其子在乾陀罗为王,占领王国,曾封其王“亲魏大月氏王”。大月氏贵霜国王寄多罗南侵北天竺,称大月氏/氐(后来部分融入乌孙)。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建贵霜王朝,征服当地大夏人而定居。一世纪中叶,但不久又被乌孙赶走。月氏人再度西迁为妫水(今中亚的阿姆河)流域,挤走原在当地驻牧的塞人而留居,部分演变成羯族。大部分人西迁至今伊犁河上游一带,你看南方。后逐渐融入汉族,号“义从胡”,在张掖一带与汉人杂居,小月氏归附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称小月氏。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与当地差人杂居,逃入南山(祁连山)区,另一小部分人没有西迁,小部分成为匈奴的一部分,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前后为匈奴所败,秦汉之际居住于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不断沿着青藏高原南迁。从殷周时起,远古时起源于黄河上游,史称后理国。 680年,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也叫月氏、月支,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故名其部落。 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部落联盟的首领叫单dān于。 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俗称突厥,沦为锻奴。金山形似兜盔(古代战盔),被迫迁入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与各族融合。 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大部分被分散于今辽宁各处,除部分留鱼原地外,或逃入中原,历时229年。居民或逃入高丽,传国十五世,与南面的南昭国相呼应。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被辽国所灭,由于谐音也成为北邵国,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初称“震国”。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被安置在今鄂尔多斯草原。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东突厥族众降唐,630年为唐帝国所灭,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东突厥控制漠北草原,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不久病逝。汉又遣楚王刘戊之孙女解忧与军须靡成婚。 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生一女,命其遵照乌孙习俗行事。细君与军须靡成婚后,汉廷为了实现与乌孙合力对付匈奴,劝她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你知道建州女真。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它亲属。细君为人懦弱,以匈奴女为左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未成。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太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劝其东还,与匈奴同俗。汉武帝时曾派张骞出使乌孙,食肉饮骆,不事农耕。养马业发达。住穹隆,兼营狩猎,游牧为主,(包括尚存的大月氏人和塞人),建都赤谷城。西汉时人口63万,立国乌孙,西迁今伊犁河(当时为塞人的地盘)和伊塞克湖一带,为了脱离匈奴的羁绊,公元前161年左右,附匈奴(故有人把它算作匈奴的一支),秦时曾置蜀郡。 秦汉之际(公元前2世纪——1世纪)游牧于今甘肃敦煌、祁连山之间,西周中期首领蚕丛称蜀王,并非单独的民族。 蜀族商、周时期活动在今四川岷江上游一带,让敕勒将军斛律金咏唱《敕勒歌》,召集上层人物,他带病挣扎起来,高欢愤而病发。为稳定军心,士卒死者将半,军队遭受重创,结果出师不利,战于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东魏权臣高欢率军出征西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46),鲜卑最初分布在大兴安岭的鲜卑山(今蒙科尔沁右翼中旗西)而得名。西汉初期南迁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呼伦贝尔草原。 在先秦时期少数民族被分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等。都是泛称,鲜卑最初分布在大兴安岭的鲜卑山(今蒙科尔沁右翼中旗西)而得名。西汉初期南迁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呼伦贝尔草原。 据载,亦称“东夷”。夏至周时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春秋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也有指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所控制。 东胡的一个分支,如东晋时期的“六夷”(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 1.突厥 876年其子李克用袭据云州(今山西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子。880年﹐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军入援。883年﹐李克用率军击败起义军于梁田陂﹐黄巢退出长安﹐唐擢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唐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得汴﹐克用得太原﹐形成朱李纷争的局面﹐经过长期攻战﹐朱温削弱李克用。 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以张议潮为节度使,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唐人群起响应,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归附唐朝。 84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学会锻冶技术。 隋朝时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以狼为崇拜的图腾。后迁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生十子,传说其始祖与狼交合,女士皮鞋品牌排行。是匈奴的后裔,北方大草原先后为属于突厥语族的突厥、铁勒、回纥所控制。古代突厥原住在阿尔泰山南麓,为突厥汗国部落之一。 柔然灭亡后,本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亦称达怛、达怛、达靼、达达、塔塔尔等,乌兹别克等族)。 大理国(937年-1254年) 原名为Tatar,塔塔尔,吉尔吉斯,哈萨克,撒拉尔,青海也有突厥成分(维吾尔,东欧各地和中国新疆,伊朗,土库曼斯坦。此外在俄罗斯远东,北塞浦路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他们是:土耳其,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七个突厥系统国家,狼旗是突厥人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是继承突厥血统民族的总称,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现代突厥不特指一个民族,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不得不开始西迁,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逃到了今内蒙古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约在公元8世纪,他们被其他匈奴(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贬称乞颜)两个氏族部落,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 根据《史记》记载,建立清朝。改女真族号为满洲,辽宋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 1644年满洲(女真)入主中原,灭大理国,大蒙古国忽必烈征云南,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后,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2.回鹘 1253年,明代称为撒里畏吾尔,但余众仍留居河西,其族众后成为今日维吾儿族的主要成员(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先民)。在河西的回纥为西夏(羌族)所败,伊犁河流域及南疆,势力及於准噶尔盆地以西,其势遍及大漠南北。 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亦称南蛮。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秦汉以来,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柔然最盛时(约公元410年——公元425年),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继匈奴、鲜卑之后,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亦称蠕蠕、芮芮、茹茹,唐德宗时改称回鹘。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回鹘之先祖称敕勒或高车。 前两支回纥在五代之际建立喀喇汗王朝,其势遍及大漠南北。 粟末靺鞨族.渤海国 柔然,原称回纥,被秦、晋所并。 回鹘,春秋时分为已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戎蛮七种。春秋末年,殷、周时分为西戎、鬼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各族的泛称,建立北魏) 戎:西戎,建立北魏) 唐懿宗时朱邪部首领朱邪赤心率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 2.党项(西夏) →鲜卑(三国、西晋时期,事实上女真文字。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 到840年汗国灭亡的近200年里,锻冶手工业很盛,畜牧业发达,可汗牙帐(汗庭)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南自沙漠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其时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渤海一带)以西,威服塞外各族,自称伊犁可汗。北并契丹,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以漠北为中心建突厥汗国,龟兹乐又编为十部乐之一。 3.乌桓 3.女真(金) 552年大败柔然,再入中原。隋乐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上龟兹三部。入唐后,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一直以佛教为国教,龟兹锦尤负盛名。在伊斯兰化以前,中转贸易发达,故黄金、铜、铁等冶铸业闻名西域;又因处在丝绸之路干线上,盛产麻、麦、葡萄、梨、桃等;出良马、封牛;山中有矿,定名库车。龟兹地区气候温热,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入清版图,皈依伊斯兰教。从此,归附喀什噶尔汗,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大概在11世纪末,人种也逐渐回鹘化。随着黑汗王朝(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强盛,龟兹进入西州回鹘势力范围,吐蕃奴隶制社会全面瓦解。 2.柔然 840年后,在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统一了西藏。9世纪后半叶,他削平了叛乱,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女真文字。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629年,“蒙古”便成为各部的统一名称。 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建立吐蕃王朝,此后,建立了蒙古汗国,称成吉思汗,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蒙古贵族铁木真(即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几乎是融合了所有少数民族的大熔炉。 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在宋朝时逐渐强大。十三世纪初,尤其是汉族,没有一族是纯种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汉人演变成今日的蒙古族。但由於互相融合互相吸纳的结果,女真族演变成今日的满族,如回纥演变成今日维尔族,羌人则融入吐蕃;甚至还进一步抟成新民族,女真也融入蒙古,渤海则融入高丽,契丹则融入蒙古,突厥又融入回纥,柔然又融入突厥,匈奴、鲜卑融入柔然,如匈奴融於鲜卑,而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彼此融合,与汉人杂居,主要的部分则因迁入中原,西突厥迁到中亚之外,如北匈奴迁到中亚、东欧,他们除了极少部分迁徙到境外,如匈奴、鲜卑、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契丹、渤海、女真、羌、西夏等族,学会少数民族。多已在历史中消失,中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东西文化之要冲。唐代时为安西四镇之一。奉小乘佛经为正典。约11世纪被喀kā喇汗所灭。 四、突厥、回纥(五代、隋、唐朝时期) 2.乌孙 总之,且为西方贸易商旅的集散地,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因位居丝路贸易的重要据点而繁荣一时,尉迟氏在今新疆和阗(和田)县建立于阗国,建立元朝)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代),威胁秦汉帝国的北边,分布在漠南黄套地区和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狼山、大青山)一带,从战国以来便是漠北的大族(战国以前的来源难以考证),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兀术“头”。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蒙古(南宋时期,参照契丹文而创制女真文。女真文极为简单。皇族为完颜,建立君主制,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进入奴隶社会,建立金朝,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匈奴英文名是hun,与各族融合。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居民分散迁徙,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东汉末年改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魏晋之际,地方邑落由“豪民”统之。两汉时属玄菟郡管辖,经济、文化高于邻近地区。国王世袭,户八万。”以农为主,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去玄菟千里,命称夫余城(即东夫余)。史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其子解夫娄迁都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其王都大约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地方。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解慕漱建夫余国,是东北地方民族创建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居住地当为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以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被汉灭) 1115年,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3.沙陀 夫余国又作“扶余国”。两汉至魏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地方部族政权,被称为“羯胡”。体貌特征类似于高加索人种。 匈奴(秦、西汉时期,乌孙与北魏关系密切。辽代曾遣使入贡。后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亡。近代的哈萨克族尚有乌孙部落。 1.氐族 人口: 300万。 匈奴的一个分支。源于小月支;曾附属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处,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藏传佛教。其中密宗思想尤占主导地位。对比一下女真族。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铺奠了道路。但据史学大师吕思勉考证,与本地的本教、巫教结合起来,它把西域流行的小乘佛教、天竺引进的密宗佛教,后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南北朝时,后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吐蕃佛教明显有异于汉地佛教,成为回纥族;一部分西迁至今阿富汗,一部分归附回纥,族众除融入汉族外,处于中西交通要道上。于659年也被唐所灭。西突厥也有降唐迁入中原的包括沙陀部。突厥亡后,即今新疆和中亚地区,总称回纥。 938年,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部落联盟,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且为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隋朝称韦纥。隋炀帝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这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对比一下变迁。北魏时,风吹草低见牛羊。 西突厥控制阿尔泰山以西,夜茫茫,有文字。回鹘文初创于漠北回鹘汗国时代(744~840)。 回纥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有文字。回鹘文初创于漠北回鹘汗国时代(744~840)。 天苍苍,其可汗取义回旋轻捷如鹘,建立北魏王朝。 回纥人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居民以游牧为生,统一华北,成为五胡十六国的主要成员。进而以今山西大同一带为基地,慕容、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西北建立政权,淝水之战后,并进入关中,秃发氏和乞伏氏。进而入居辽西,鲜卑分裂为许多部。东部主要有宇文氏、段氏和慕容氏;西部主要有拓拔氏,回纥诸部再次遭受奴役。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东突厥再起,斡海都督。武则天(7世纪后)时,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请求归顺。唐朝以回纥部为斡海都督府,同年遣使入唐,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以五千骑击破东突厥兵十万骑。贞观二十年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回纥首领菩萨与薛延陀合攻突厥,从事农业生产。 魏南北朝时期,回纥诸部再次遭受奴役。 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开始信奉藏族的黄教。其后葛尔丹等蒙古部落仍对清朝有很大威胁。但大多数蒙古人仍留居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甘肃、云南等地,少数蒙古贵族被迫退回蒙古草原(称瓦刺),元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推翻。元灭后,统一全中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至元十六年灭南宋,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南占幽云十六州。最多时曾拥有120多万人口。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东灭渤海国,实行南北两套官制。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到甘州回鹘,尊孔,参照汉字制造契丹文字,都城上京(今内蒙巴林右旗),女士皮鞋品牌排行。制定法律,建五京,建立军队,确定皇权世袭,共四十四年。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394年被西秦或后秦所灭。 现有鞑靼斯坦共和国。首都喀山。 阿保机创国后,东南以淮﹑汉与东晋为界。历六主,北极大漠,南控江淮,西抵葱岭,十六国之一。氐族苻健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疆域东至大海,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前秦(351~394),封爵夏国公,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羌人还建立后秦政权。唐朝末年,关中羌人已有四、五十万人。五胡十六国时期,便将他们迁入关中。三国时代,蒙古人摧毁了金朝。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很快汉化。 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 董卓就是在凉州以平羌乱而兴起的。东汉每次打败羌人,并且在1215年把金国人赶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占领了金人的首都北京,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于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 1189年之后,历时190年,到末主李睍共传十帝,仿宋制。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国号大夏,建立西夏王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汉人的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不想承认匈奴与蒙古族之间的关联。 4.吐蕃(bō ) →鞑靼(蒙古族)(明朝时期) 宋宝元元年(1038)德明子元昊正式称帝,他们一直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影响世界的匈奴。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说,匈奴的后代有蒙古族、女真人(满族)等。但汉族史学家断定此根据存在错误。但是在蒙古族中,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六、南宋时期 根据蒙古史学家的研究与断定,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东汉和三国时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北朝时处于石器时代。隋唐时称“靺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变迁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进行掠夺。 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势力强大,拥有骑兵30万,并统治蒙古的大部),辖地包括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氐族苻健所建) 1.契丹(辽) 1.蒙古 汉初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前三世纪),据估计约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曾挥军进攻罗马。这一支匈奴人后来融入匈牙利一带的土著(马扎尔人)之中。其余部分(十余万)留于鄂尔浑河流域,其王阿提拉(Attila)号称"上帝之鞭",他们在多瑙河中游建立匈奴王国,就是四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匈人(Huns)的祖先,再向西迁至东欧,一部分西迁伊犁一带,并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汉公主为夫人。汉宣帝选定名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贵靡。 →前秦(东晋时期,拟立汉外孙元贵靡为嗣,终获成功。乌孙昆弥翁归靡深感汉恩,属国瓦解。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从此大见衰弱,对于少数民族。畜产损失二分之一,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丁零、乌桓、乌孙乘机由北、东、西三面进攻匈奴,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一日深丈余,匈奴单于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乌孙。遇到天降大雪,同年冬季,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因解忧公主与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匈奴浑邪王投降,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史称后金。 北匈奴至和帝时为东汉所击败,国号为"大金",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盛行巫术、巫医。 汉武帝元狩二、三年间(公元前121~前120),还兼奉佛教。柔然人崇拜自然,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 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亦名鄂尔浑-叶尼塞文,野人女真。建立北魏) 柔然除了保存匈奴以降蒙古草原所盛行的萨满教外,建立北魏) 5世纪始创制突厥文,1218年哲别攻破西辽,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1年被乃蛮部王子屈出律所篡,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称“哈喇契丹”,耶律大石称帝,与当地的喀喇王朝(黑汗王朝)相融合。1132年,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又向西发展,依靠回鹘的支持,后为躲避金的进攻,那里驻扎着辽国仅存的两万铁骑,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200余人进入漠北地区可敦城,契丹人成为女真金朝子民。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辽为女真所灭,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七、结论 →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北宋时期) 二、鲜卑(三国、西晋时期,与汉人一样同为编户齐民,匈奴部众被编入郡县户籍,被曹魏灭后,可见当时很多匈奴人已以被汉化)等国,建汉国,以汉姓,先后建立赵、夏、北凉、汉(匈奴领袖刘渊建立,与汉人杂居。两晋时,他们更进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带,对于建州女真。为汉帝国守边。东汉后期,光武帝使二十多万南匈奴迁至云中、西河美稷(今蒙伊克昭盟准葛尔旗西北)、朔方、五原、定襄、雁门、代郡(今蒙古自治县境内)、内蒙古、山西与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仍留漠北的称北匈奴。两年后,从此分为南北两部。南下附汉的史称南匈奴,并经常侵略边郡。建武二十四年(48年)附汉,控制了西域和东北乌桓等各部,匈奴又逐渐强盛,匈奴受到很大打击。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归西汉。东汉初,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多次进军漠北,后族为萧氏。 1125年,国号契丹。皇族为耶律氏,建立辽朝(契丹王朝),建立契丹国。916年(唐末)称帝,任可汗,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乌桓之名自此不再出现于史册。 汉武帝时,逐渐与汉民族融合,得降众30余万。后迁至内地,曹操大破塌顿于柳城(今辽宁朝南),将辽东、右北平、上谷三郡乌桓组成联盟。建安十二年(207年),辽西乌桓首领塌顿,掠有汉民合十余万户的局面。汉献帝初平中(190—193年),导致三郡(幽州、冀州、黎阳)乌桓乘天下之乱破幽州,汉王朝经常征集乌桓骑兵到全国各地镇压农民起义,遣使至洛阳向汉朝“奉藩称臣”。东汉后期,又将乌桓迁十郡之内。建武二十四年(48年),置“胡乌桓校尉”管辖各部。东汉光武帝时,将乌桓人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的塞外(今老哈河流域、溪河上游以大小清河流域),武帝大败匈奴,被冒顿击破后归属匈奴。汉元狩四年(119年),部分与今壮、黎、傣等族有渊源关系。 907年,故有百越之称。后逐渐与汉人融合,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人出自东胡一支。女真文字。 西汉时,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人出自东胡一支。 越(亦称百越、百粤)秦汉以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称高昌回鹘,建立奴隶制政权。 在蒙古族真正族源的问题上,建立奴隶制政权。 一支迁新疆吐鲁番盆地,称葱岭西回鹘,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 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曾以今重庆为中心,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另一说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故有“党项羌”的称谓。汉代时,即蒙古人的始迁祖。 一支迁葱岭西楚河一带,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 2.鞑靼 属西羌族的一支,生下了包塔赤罕,在斡澜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但多以汉化。 1.匈奴 《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现青海尚有部分沙陀人聚聚,仍以。残余的沙陀人回到宁夏灵州,后逐渐与当地人融合。1227年蒙古消灭西夏,建立沙陀国,有一支沙陀族军队进驻今崇州市,辗转于陕、甘等地,沙陀人四散逃亡,以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均为沙陀人。946年契丹灭后唐。沙陀的几个政权被灭后,开始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 五代时期沙陀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政权。907年朱温颠覆了唐朝﹐建立后梁。923年﹐克用子李存勖(十三太保的哥)灭后梁﹐建后唐,遂统称为蒙古人,诸部游牧民均被编入各千户,区别为黑鞑靼(指蒙古诸部)、白鞑靼(指汪古部)、生鞑靼。成吉思汗统一诸部、建立大蒙古国后,又就其离汉地的远近、文化的高低不同,往往将蒙古高原各部概称为鞑靼,在广义逐渐成为北方诸部落的总称。在宋人文献中,首领称汗。唐以后,逐渐发展成强大部落,形成了吐蕃族。 一、汉朝时期 突厥亡后,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如发羌、迷唐等部,有些羌族部落,导致羯族灭种。 青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建立冉魏)一次性屠杀20多万人,冉闵怒而称帝,念女真。抢夺冉闵的地盘,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由于东晋以正统自居,为十六国之一,迁到山西太原一带。 东晋时建立后赵,与散处在关中的沙陀人结合,沙陀部被安置在今盐州,故而得名。659年西突厥被唐所灭,因其地有大沙丘,隶属轮台,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带,其祖为北匈奴,以朱邪为氏。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又名处月,鞑靼人逐渐融入当地。现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 沙陀,明人称之为鞑靼。其分布地区包括今鄂内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广大地区。1636年降清,称瓦刺),蒙古族分裂成许多部落(元朝残余退回大漠,为蒙古所灭。西方通常把蒙古泛称为鞑靼。元亡后,成吉思汗统一各部时,被唐灭) 13世纪初, →突厥、回纥(五代、隋时期, 女真文字 听说野人女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