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重大合同的披露。假设100万算重大合同,对律所来说,企业有就披露,没有就不披露。但对于券商来说,就会觉得主营业务如果没有一份重大合同说不过去,就会有披露的要求。至于这份合同是怎么做出来的,律所只需要确定这份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当然律所会给出一些建议。材料怎么搞,文件怎么做,投行说想这样做,律所会给出建议说怎么做可能会更好。”该律师补充说道。 深圳另一本地券商投行人士则直言:“项目被否,证监会意见就算涉及法律方面,律所也没受到任何处罚。至少目前还没有。” 收费无标准,分期付清 律所收取费用直接和企业谈,根据工作量收取约定的金额。 据了解,IPO项目律师费并没有统一标准。大型律所大的项目一般在100万-180万元,小项目一般30万-50万元。 上述广州某律所律师告诉记者:“我们是改制一次收费,上市又是另一次。如果是国企的,资产注入、改制、上市分别收费。也有整个项目一起收费的情况。” 上述深圳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则向记者透露:“如果成功上市,律所还可以谈奖励费。收取的费用就是起初协议约定的基本费用加上企业另给的奖励费了。” 记者从上海的律所方面了解到,律所在接项目的时候会和企业签一份协议,约定好项目的金额,然后随着IPO的进程,分期付清。 前述律师老张(化名)告诉记者:“所谓分期付,就是约定进场的时候付多少,审核通过、挂牌又分别付多少。 如果被否,有可能尾款就拿不到。尾款一般是总费用的三分之一,也有一半的。当然,比较强势一点的律所在进场的时候可能就要求企业付掉80%,这样就算上市被否,损失也小一些。” 该律师同时不满地表示:“其实这样对律所不太公平,因为企业上市被否大部分不是法律方面的问题,而是企业业务方面的问题。但对律所来说,企业过不过会,工作量是一样的。” 五大律所223项目35%份额 京城律师占发审委半壁江山 633个项目,114家律师事务所。114这个数字并不算是“很少的卖者”,但它照样创造了一个寡头市场。 “小所在收费和项目数量上都不能与大的律师事务所抗衡”,南方一知名律师事务所律所合伙人说。 从理财周报研究数据可看到,国浩、北京金杜、北京中伦、北京天银、北京国枫5大所瓜分了市场上35%的项目,37%的律师费被吸入这5大的口袋。 而不算国浩在内,114家律所里面以“北京”二字打头的就有52家,市场份额高达55.92%,再细数历届发审委委员中,律师绝大半是北京的,现在第13届发审委中的律师委员更全来自京城。 五寡头瓜分223项目获利3亿 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633只新股接二连三向资本市场袭来,席卷了8504.9亿资金,所涉及的发行费用380亿元。这其中,律师总费用只有8.5亿元,在IPO发行费用中仅占2.23%。 律所分得的蛋糕虽小,但觊觎者众。114家律师事务所(按合并后名称统计)都试图从中分一杯羹,其中有32家律所是今年才叩进IPO这所大门。 即使是在IPO利益链上的底端,丛林法则仍被奉为圭臬。弱肉强食,强者恒强。 从IPO项目数量上看,国浩北上广深和杭州五地事务所一共承接了74个项目,数量占整个市场的比例达11.7%,更远远把北京金杜甩在之后。北京金杜做了44个项目,占比7%。接下来北京中伦做了40个项目,还有北京天银的38个和北京国枫27项目。IPO律所的五大寡头大包大揽223个项目,市场占比高达35.23%。 从律师费用看,承接项目的数量与律师费收入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