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广告正在媒体上打造自己的“乐园”。从传统的宣传单到电台、电视、报纸直至网络,我们在其黄金时间与版面都能听到、看到形形色色的医药广告。从“有效率”和“治愈率”为出发点,加上“国家级”、“国际认证”、“独家”、“妙手回春”、“ 神奇功效”等煽情字眼,然后配以 “权威专家”等各路神仙的现场说法,医药广告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据2004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告审查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蓝煜17日透露,相比看中国十大创业人物。2004年1—9月对全国部分药品电视广告监测检查中,违法率高达62%;而同一时期药品报纸广告的违法率更是高达95%。
虚假广告创造的“神话”
如今只要您信手翻开报纸杂志或随手打开电视,不经意间大量的医疗和药品广告就会一股脑的“呼”向您的眼球。什么“不吃药即可彻底根治糖尿病”、“基因疗法根治乙肝”、“服用XX胶囊30天长高10厘米”、“ 清脑心血康1个疗程可使血压正常,2-3个疗程痊愈而且不再复发”……似乎我们中国的医药事业在改革开放的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已经无病不医、无所不能了,就连国外的一些医学专家看过中国的一些广告后都连连称奇,甚至问道“能够根治糖尿病和乙肝的中国专家为什么不申报诺贝尔医学奖呢”?这不是笑话,这是实实在在摆在中国医药卫生界、传播界和中国13亿百姓面前的严肃而又荒诞的现实问题,实在令国人担心和痛心!
夸大疗效是当前药品广告中最大问题。国家规定,药品广告中不得含有不科学地表述功效的断言或保证,即不能宣传产品疗效,如“疗效最佳”、“药到病除”、“根治”、“安全无副作用”等。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不一样,身体状况不同,服药后的反应和治疗效果也不同。但绝大部分违法药品广告千方百计地渲染、夸大产品疗效,如根治顽症、一瓶(盒)见效、填补治疗某种病特效药的空白、药效特强等。
近年来,医药保健品盯上了“肿瘤患者”,它们把肿瘤患者的痛苦当成了一道大餐,将这个弱势群体的家财尽数掠劫、瓜分,用患者的生命垒成了他们的黄金大道。其中,有些产品仅有增强体质、辅助抑制肿瘤作用,但它们却极尽“欺骗”之能事,婚姻。创业项目加盟。统统将自己装扮成了“抗肿瘤良药”,甚至成了“抗癌之王”。
“对人体肺癌细胞株的抑杀率为100%,对胃癌细胞株的抑杀率为98.4%,对肝癌细胞株的抑杀率为93.6%……”,“临床总有效率达97%”,这是中华灵芝宝(又名“双灵固本散”)在一些媒体和宣传材料中对其疗效所作的描述。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癌症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人类难以攻克的顽症之一,仅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患者就接近200万人。如果中华灵芝宝真的像其所说的那么神奇,的确是一件造福全人类的事。
事实上,长期以来一直把自己说成灵丹妙药的中华灵芝宝最初的身份是“陕卫药健字【1996】第0101号”,属保健药品范畴,按国家审批的功能范围,其功能只是“滋补强身、扶正固本、安神止痛”,用于消化道癌肿术后化疗引起的消瘦、失眠、疼痛、厌食、白细胞减少、软弱疲乏等症的康复保健作用。根本不是用于治疗肿瘤的准字号药品。
“灵芝类保健食品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同药品有质的区别。”2004年11月9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消费警示,郑重提醒消费者提高辨别此类虚假违法广告的能力。
对患者进行恐吓已成为药品广告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一串串充满威胁性字眼的广告扑面而来,“心脑血管疾病——正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每年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约占疾病死亡人数的50%”,让人看得直冒冷汗,还有更直截了当的,“警惕!咽喉炎的危害不可忽视”、“胃肠疾病不容忽视”……这些恐吓式药品广告,令患者迫于压力而购买其药品,这种势头有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人类有一些病症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有待医药科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如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肝硬化、肾炎等。有些违法药品广告针对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出疑难杂症特效药的“幌子”,诱人高价购买其产品,因此治疗顽疾的药品广告违法的较多。
炮制秘诀
虚假医药广告可以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设置陷阱的情形五花八门,防不胜防。以下是炮制虚假广告的一些秘诀:
篡改审查批准内容。为了达到夸大宣传的目的,使用合法的文号,但采取偷梁换柱的做法,擅自更改广告的内容。本来广告在行政部门被审批得“素面朝天”,可是一出现在媒体上就成了“浓妆艳抹”。如“金时雨龙凤宝胶囊”在媒体广告中称:“金时雨龙凤宝胶囊”滋养卵巢、延缓衰老、推迟绝经期10年。功能与主治:滋养卵巢、推迟绝经期、提高妇女性功能、消除更年期等症。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中成药部颁标准》第十八册“龙凤宝胶囊”的功能与主治是:补肾壮阳,健脾益气,宁神益智。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及神经衰弱。“金时雨龙凤宝胶囊”功能主治是否偷梁换柱就一目了然了。
乱扯“高科技”大旗行骗。“高科技”是虚假广告的惯用外衣,从“重大科研课题”、“最先进技术”、“国家级新药”、“神奇药效”等,到“破译人体密码”、“×病的神奇克星”,再加上“隆重面市”、“闪亮登场”,不由得消费者不怦然心动。
为让人信以为真,广告中不讲药物的药理或功用,而是以一些“玄而又玄”的医学名词来诱导消费者。如“创立了微循环和毛细血管给药的新方式”、“使细胞产生每分钟 2000次的共振”、“杀灭血毒因子”、“纳米技术”、“超级临界萃取”、“激光振荡”等大肆进行虚假宣传,患者当然在不知道根底的情况下相信了“高科技必有高疗效”的说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