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犯罪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 )的停止形态。 A.过失犯罪 B.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2.故意的结果犯以( )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A.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B.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造成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 D.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3.甲尾随乙,正欲抢劫乙的钱包时,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因而未能抢劫乙的钱包。甲的行为( )。 A.是抢劫罪(犯罪预备) B.是抢劫罪(犯罪未遂) C.是抢劫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4.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此过程中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为避免罪行暴露,甲乃匆匆离去。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 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5.甲为了强奸乙而尾随乙后。此后,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男子,因而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6.甲尾随乙后,欲强奸乙。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其熟人,于是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7.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 8.甲盗得某单位价值100万元的汽车一辆,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汽车还给该单位。甲的行为( )。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B.构成盗窃罪(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可以参照犯罪中止处理 9.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未击中乙,即被人发现而制止。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0.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为击中乙。在本可继续开枪杀乙的情况下,甲未继续开枪。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1.甲乙二人共同开枪杀丙。甲击中丙,致丙死亡。乙未击中丙。乙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犯罪中止 12.甲教唆乙杀丙。乙正要杀丙时,甲良心发现,阻止了乙的行为。本案中,( )。 A.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B.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 C.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之责 D.甲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乙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13.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犯罪分工,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 A.一般共犯与特殊共犯 B.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 C.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 D.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14.我国刑法第240条规定,如果拐卖妇女、儿童并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这一规定属于( )的立法规定。 A.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结果加重犯 D.结合犯 15.我国刑法第171条第3款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本法第170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即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并从重处罚――编者注)。”刑法的这一规定是( )的立法例。 A.牵连犯 B.吸收犯 C.结合犯 D.结果加重犯 二、多项选择题 1.犯罪既遂的类型包括(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2.下列各罪是举动犯的有( )。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C.脱逃罪 D.传授犯罪方法罪 3.下列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的有( )。 A.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行为 B.为实施恐怖活动犯罪而组织恐怖组织的行为 C.为实施扒窃而练习扒窃技术的行为 D.接近被害人的行为 4.犯罪未得逞是指( )。 A.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B,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未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D.未具备法定的危险状态 5.甲把假枪当成真枪杀乙。杀乙时又把丙的尸体当成了乙。他正欲开枪时,被丁阻止。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B.对象不能犯未遂 C.实行终了的未遂 D.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6.甲把白糖当成砒霜投放于乙的食物中,欲杀死乙。乙因胃口不好,将食物给自己的狗吃了。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B.实行终了的未遂 C.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D.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7.犯罪中止可以出现在犯罪的( )阶段。 A.犯意预备 B.犯意形成 C.犯罪表示 D.犯罪实行 8.主犯包括( )。 A.组织犯 B.帮助犯 C.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 D.起主要作用的教唆犯 9.已满16周岁的甲出钱叫未满16周岁的乙替他把2千克海洛因从境外非法带到境内。甲的行为( )。 A.是走私毒品罪的间接实行犯 B.与乙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C.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 D.与乙的行为共同构成走私毒品罪 10.犯罪未遂的“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 )。 A.被害人的哀求 B.自然力的阻碍 C.行为人对犯罪对象或者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D.第三者的阻止 11.下列各项中,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有( )。 A.举动犯 B.共同过失犯罪 C.同时犯 D.行为犯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必要共犯包括( )。 A.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B.组织越狱罪 C.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 D.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 13.吸收犯的吸收关系包括( )。 A.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B.前行为吸收后行为 C.重行为吸收轻行为 D.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 14.实质的一罪包括( )。 A.吸收犯 B.结果加重犯 C.想象竞合犯 D.继续犯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有( )。 A.抢劫致人死亡的 B.强奸致人死亡的 C.危险物品肇事,后果特别严重的 D.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 三、填空题 1.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实行犯罪与否。 2.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在于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是否出于行为人的______。 3.对于预备犯,______比照既遂犯_____、______或者______处罚。 4.对于_______,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5.二人以上__________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_____处罚。 6.____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______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7.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8.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________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在共同犯罪中起________或者________作用的,是从犯。 10.数罪的种类包括_______数罪和______数罪。 四、名词解释题 1.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2.犯罪既遂 3.犯罪预备 4.犯罪未遂 5.犯罪中止 6.犯罪集团 7.教唆犯 8.想象竞合犯 9.继续犯 10.结果加重犯 11.连续犯 12.牵连犯 13.吸收犯 14.结合犯 15.惯犯 五、简答题 1.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3.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六、论述题 1.试述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2.试述牵连犯的特征。 3.试述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 七、案例分析题 1.甲欲杀乙,便用刀砍乙,致乙轻伤。乙哀求甲不要杀他。甲动了恻隐之心,便未再砍乙。乙自行到医院去包扎。医院的护士把福尔马林药水当成破伤风针给乙注射,致乙死亡。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甲指使其年满15周岁的儿子乙盗窃他人价值10万元的汽车一辆。对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3.法官甲明知被告人乙有罪,在收受乙人民币5万元后,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判决宣告乙无罪。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第七章正当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 )。 A.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B.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C.不法侵害尚未结束 D.不法侵害已经着手实施 2.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 )。 A.不法侵害行为 B.已经着手的不法侵害行为 C.第三者 D.不法侵害者本人 3.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不符合时间条件要求的,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事前防卫 B.事后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3.本题误选的答案可能是A、B,即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因为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也属于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的情形之一。 4.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5.实施正当防卫的起因是( )。 A.为了保护合法利益 B.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C.防卫行为没有造成损害 D.有不法侵害行为人存在 6.某甲在正当防卫过程中误将前来制止不法侵害的公安人员当成犯罪分子的同伙加以伤害。甲的行为属于( )。 A.假想防卫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7.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 )可能造成的损害。 A.可以大于 B.不能明显小于 C.可以等于 D.必须小于 8.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之一是( )。 A.危害来源 B.实施条件 C.实施目的 D.实施对象 9.我国刑法规定,只能是在( )的情况下,才能实行紧急避险。 A.危险已经发生 B.迫不得已 C.危险将要发生 D.危险可能发生 10.紧急避险的对象是( )。 A.危险 B.第三者的合法利益 C.不法侵害者本人 D.自然灾害 二.多项选择题 1.正当防卫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A.必须有危害社会的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B.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C.防卫行为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而实施 D.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行为不是正当防卫的行为( )。 A.假想防卫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3.我国刑法规定,只能对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不法侵害是指( )。 A.犯罪行为 B.严重的违法行为 C.违反道德的行为 D.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4.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可以表现为以下情况:( )。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人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5.紧急避险中的危险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 A.不法侵害行为 B.自然灾害 C.人的生理、病理原因 D.动物的自然侵袭 6.我国刑法规定,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 A.应当从轻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可以免除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7.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 )。 A.成年人 B.单位负责人 C.在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D.在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8.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有( )。 A.都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 B.都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 C.都会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 D.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 9.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表现在( )。 A.危险来源不同 B.实施的条件不同 C.造成损害的程度不同 D.实施的对象不同 10.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A.杀人 B.抢劫 C.强奸 D.绑架 三.填空题 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和 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2.行为人对实际 而只是臆想中的所谓“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以致造成他人损害,这在刑法理论上叫做 。 3.防卫过当应当 ;但是应当 或者 处罚。 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损害 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或者 处罚。四.名词解释题 1.正当行为 2.正当防卫 3.假想防卫 4.防卫过当 5.防卫不适时 6.紧急避险 7.假想避险 8.避险过当 五.简答题 1.我国刑法对特殊防卫权是如何规定的? 2.防卫过当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3.紧急避险的成立应具备哪些条件? 六.论述题 1.试述正当防卫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2.试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点。 七.案例分析题 1.徐某,男,20岁。1997年12月2日下午,徐与同学王沁华等人在课间休息时相互扔雪球耍,事后王沁华发现裤子被木材划破,怀疑是徐所为。因此,王在上课时用雪球打徐,并向徐身上吐痰。放学后,王沁华、王金泉为此又追赶殴打徐。第二天下午外出时又遭王金泉、王沁华的殴打,嘴被打破。徐因连遭王沁华等人殴打,一连几天不敢到学校上课,在家中自制尖刀一把。3月8日上午徐携带尖刀一把到学校上课,行至教室门前,被同学刘朋文拉到校外,刘与王沁华等一伙人又对徐进行殴打,徐所带尖刀被打落在地,徐拾起尖刀逃跑,刘朋文一伙人拾起砖头追打徐,将徐的腰部、腿部、脚部打伤,刘朋文追上前抓住徐后,用砖头猛击徐的头部等处,将徐的头部顶骨打破裂,手部打伤。徐在这种情况下,左手捂住自己的头部,用右手持刀乱捅,致刘朋文胸部、腹部六处受伤,造成出血性休克死亡。 问:试分析本案中徐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2.被告人叶某(男,28岁,司机)于某年10月份的一天,驾驶一辆大卡车为运输公司送磷肥。途经一段山路时,正当下坡,突然汽车制动器失灵,汽车刹不住,急速下行,随时都有翻车于深谷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叶某急中生智,把方向盘往里打,使车头本身擦山而行,用车身与山壁的摩擦力减慢车速。车速减慢了,但仍不能停住,危险并没有消除。这时,对面有一辆运煤卡车,慢速爬坡上行。叶某见两辆车车速均较慢,为了使自己的下行车停住,消除危险,就采取了与上行车相撞的措施。结果,车停住了,但两辆车的发动机都撞坏了,后来花去修理费余元,加上叶某用车头与山壁摩擦所造成的损坏修理费余元,共计余元。未发生任何人身伤亡,货物也均未有损失。 问:试分析本案中叶某的行为是否属于紧急避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