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改革财政负担不减反增? 主持人:目前也有一种说法是,财政要把这个包袱甩出去。是不是改革的理想目标是,财政不再负担社会人员的养老呢? 杨燕绥:不会的,财政责任是不可能跑掉的。实际上事业单位改革,从前期来看,财政为养老金的支出不是减少,反而是增加了。因为,现在只需要为退休的教师等事业单位人员发养老金,一旦改革以后,它还要为在职的人提前缴费,从短期来看,财政的当前支出是增加的。而且,如果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下降,还要搞“职业年金”作为补充,一旦搞职业年金,有那么多二三十年工龄的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将要缴费的这部分,财政须有很大的负担,因此,实际上从改革的前期看,财政的支出还要增加,但经过一段时间它会下降,一个财务缓冲措施需要20年时间。 “碎片化”制度要统一也不难? 主持人:目前针对不同的人群,有多少种不同的养老方式?企业是一种,事业是一种,行政单位是一种,农民或者农民工又是一种,都不一样,这说明什么问题? 郑秉文:第一个问题说明,我们的养老金制度不是统一的制度。用我的话来讲,它是一个“碎片化”的制度。“碎片化”制度,必然出现待遇差。另一个问题,就是养老金制度的便利性很差,你从这个地区到那个地区,或者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就很难带着走。 主持人:这种制度的“碎片化”,怎样解决,能不能把它统一化? 杨燕绥:要说出路最简单,就看政府能不能下决心。我认为,咱们现在讲“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如果我们的社会统筹能真正变成叫“社会统筹国民化”,由政府承担责任来给每一个退休的老人发一份吃饭的钱。对比一下http://www.5law.cn。这个我算过,也就占到我们的1%吧。这个让每一个人有吃饭的钱,是最基本的养老金,大家都一致。而另外一部分,我把它叫做“个人账户全民化”,每一个人当他有收入的时候,他都得择时、酌情地去储蓄养老金,全民都如此,这样到退休时,我们自己又创造了一份养老金,你工作20年,我工作30年,他工作40年,那就应该他高,这样没什么不公平的。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为何高 目前,我国在城镇,对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要逐步达到本人工资的8%。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人数达到2.189亿人,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为每月1080元。 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养老制度与企业不同,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标准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计算发放。机关公务员退休后,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全额发给,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按比例发给。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按基础工资和岗位工资两项之和的一定比例发给。 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超过3035万,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 引文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