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意味着什么?
近日从新闻媒体获悉,广东、上海等五省、市将进行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改革试点。其主要内容便是大幅降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以其与企业保持一致。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都是无产阶级,虽然都不算富,但是,贫富差距很小。那时候,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厂里的工人不仅工资比较高,劳保福利也很好。能够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到工厂里当一名工人是当时许多农村青年难以实现的梦想。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原来的各社会群体,都进行了激烈的分化组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劳动合同短期化。根据从事的职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有研究机构将当前中国社会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
上等阶层包括ZF高级官员、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以及大中型私企业主,这一阶层的总人数在1000多万左右,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5%。
在上等阶层与中等阶层之间有一个中上阶层,主要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中高层干部、中型企业经理、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外企白领、中型私企业主等,约2500多万,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3.5%
中等阶层成员包括包括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律师、会计、个体工商业者、一般新闻和文艺工作者、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等,总计9000多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近13%,这样看来事业单位人员绝大多数都应该属于这个阶层。由于这一阶层的收入、社会地位比较稳定,有着比较安稳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在整个社会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层。
下等阶层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地位低下的农民、工人和城乡两栖人员(农民工)、农村失地贫困人员、城市下岗待业、失业人员,这个阶层共约6亿多人,占全国从业人员人数的80%多。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总体呈金字塔结构(或倒T字结构)。在几何学中,与四边形相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是,在社会学中这三角形的金字塔结构是不稳定的。因为,下层比例太大,想改变自己地位的人太多。试想,一个社会若大多数人都没有“恒心”,都想通过社会变动来改变自己的境遇,这社会能稳定吗?相反,若一个社会有较多的人自认为属于中间阶层,这个社会就会比较稳定。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呈橄榄形,中间大两头小。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现在的阶层模型仅仅是一种过渡状态,从十七大提出的要让“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可见国家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将社会阶层结构调整到合理状态的必要性。然而,这次大幅降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的改革举措是否与这一要求相悖,还望有关部门细细考量。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是拷问这个民族的良心;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大幅降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意味着什么呢?
看来命运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想当年,县政府一纸“人才不外流”,将我们这些优秀初中毕业生揽进师范,身后的同学进高中考大学,进高层入上流。与高中无缘的则进入社会,打工潮富了腰包。小秀才之今工资才不足1100。命苦,退休后工资政策今有说法!
如果这种变化是必要的话,为什么只让企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其它人员的呢?
广东劳保厅回应"缩水"传言: 事业单位养老金不会大降2009年02月03日 03:36南方都市报本报讯(记者 朱丰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退休人员养老金将大幅缩水?昨日,省劳动保障厅首度澄清,其实劳动。事业单位养老金不会大降。目前,相关方案尚未最终敲定。有养老保险专家透露,相关改革将有多项措施保证平稳衔接,分类靠拢公务员或企业,并以“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 日前,国家人保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广东与山西、上海、浙江、重庆5个省市将于今年正式启动这一改革。事实上,从1994年开始,广东很多事业单位就已经按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参保。目前,还未纳入的主要是公益性的学校及医院,由于此类公益性单位的情况各异,如何实施改革方案,将首先分类哪些继续向公务员方面靠,哪些则向企业方面靠。 昨日,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相关部门曾向广州各高校分批征求意见,基本思路是能企业化的尽量向企业靠,而九年义务制学校作为公益一类倾向于向行政类靠拢,高等教育学校作为公益二类大方向是进社保。 因为最终的改革方案尚未面世,坊间曾一度盛传事业单位养老金要向企业看齐,将大幅降低。对比一下教师聘用合同。昨日,省劳动保障厅相关人士表示,这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考虑到社会稳定问题,事业单位养老金肯定不会大降。 专家透露,改革拟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办法,也就是说,新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老人”,待遇照旧发放不受影响。而新入职的员工,则直接入社保。对于那些可能受影响的在事业单位工作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在基本养老金计发上,将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目前,国家对此尚无统一规定,各省可因地制宜,或以“补差”的办法,与旧办法的待遇差多少就补多少;或在计发时乘上一定“系数”,与其原工作年限挂钩计发养老金,不会出现改革后待遇骤降的问题。 专家提及,因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退休待遇差别较大,广东可能通过“职业年金”等方法保持待遇总体不降。据悉,“职业年金”类似于“企业年金”,即以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平稳过渡养老金改革进程。 关注焦点 “补差”办法所需资金哪里来? 广州某高校一教授称,他粗粗算了一下,如果按单位退休,他能拿到约5000元/月的养老金,但如果入社保的话,社保基金只能给到1900元/月,即使是采取“补差”的办法,他也担心难以全部到位。 据他所了解,“补差”的这部分资金由财政和原单位共同承担,其中财政又极可能只承担较小的部分,而他所在学校只是省属学校,经济状况并不好,“即便财政一个月补1000元,如果单位拿不出钱,还是会比原来少2000块钱一个月。” 怎样避免突击提前退休? 张教授(化名)年纪已近60,因为是正高职称,学校教授又较紧缺,按我省相关政策,学校可续聘其至65岁再退休。她说:“如果方案敲定养老待遇会减少很多,我就赶在实施前立刻办理退休手续。”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年前广东有些高校教授、博导因听闻养老金制度要改革,火速办理了退休手续,而如果学校财力较雄厚的话,再将他们返聘。为此,有专家指出,怎么避免发生提前退休以规避政策这类现象,也是改革方案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老的提前退了,新人又因要按企业标准对待不愿进来的话,高校谁来上课?” 呼声:改革要给三五年缓冲期 昨日,省政协委员、广东商学院教授李建浔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该有3-5年的缓冲期,而不是要急匆匆地赶在一年内“一刀切”。 她认为,国家财力有限,事业单位进社保也是大势所趋。但以往的数次改革,往往伤害的都是老人的利益,比如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者就是年龄偏大者。老人是社会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必须要考虑到其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如果有三五年的缓冲,比如今年57岁,三年后满60岁按单位正常退休,这样政策的冲击性相对会小很多。而对于年纪较轻者,他们有更多时间可以在退休前多赚一些养老钱。”李建浔建议,我省应该先拿出一个草案供社会各界讨论,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并作出修改再付诸实施。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