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监会8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所有保费收入的4.9%,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1.0%。实际上,自从2005年外资保险在寿险和产险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8.9%和1.3%的高峰后,它们就遇到了发展瓶颈。市场份额下降的背后,是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的诸多内忧外患。
市场竞争激烈普华永道9月1日发布的2009年《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指出,去年,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经历了较为困难的一年。在金融危机中,中资保险公司显得更为坚韧,原因包括:保险需求更多地从偏重投资回归偏重保障,而后者正是中资公司所长;中资公司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中资公司分支机构继续扩张;中资对本地市场的深度熟悉与了解。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告诉记者,外资保险市场份额下滑主要是由于理性收缩和外部影响两大因素。理性收缩,即"调结构"。"前两年异常红火的银行保险产品是典型的高利贷业务,要给银行很多费用,明的或暗的,导致保险公司成本很高。"郝演苏表示,"因此,监管部门从2007年就发文鼓励保险公司提高产品的内涵价值。"
外部影响指的则是资本因素。"我始终认为,中外合资在中国不伦不类。我国银行的资本构成有3种: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而中国市场上的保险公司有4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股份制公司、外资独资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而中外合资公司是"两人三足行"---中资和外资各有一只脚捆在一起跑。"郝演苏说道,"但企业的组织形态、组织结构应当是市场选择的。"郝演苏表示。
《报告》显示,中资保险公司首次成为推动市场变化的主导因素,对于外资而言,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保、人保等大型保险公司是其主要竞争对手。鉴于这些中资公司的主导地位,外资寿险公司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的放开,外资需要与本土公司合资经营的形式已显多余。在受访的20家外资寿险公司中,有18家希望政府取消"50%股权"的资本限制,但其中有13家公司认为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实现。一家外资寿险公司表示,50%的股权限制是一种对中资公司的保护机制,但中资公司已经不需要保护了,而解除这一限制对保险消费者也有好处。
颇有意味的是,在被要求对其各自的合资关系发表意见时,外资公司普遍没有作出回答。然而,从行业层面进行评论时,受访者认为,很多国内的合资伙伴都希望解除合资关系。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合资公司的盈利能力。一些合资公司开业已达7年以上,却尚未盈利,让其中方股东始料未及。
"2008年,外资与合资公司数量占我国保险公司的40%以上,但市场份额不足4%。外资的本事没有充分发挥。"郝演苏表示,"如果解除中外合资限制,他愿意合就合,愿意单干就单干。一方面,单干的话,资金会进来,增加了资本金;另外,外资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外资在中国不可能做最大的,但可以做最好的。中国的保险市场应当加大开放力度。"
银保新挑战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10月1日将正式实施的新《保险法》,外资保险公司预计,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消费者保护、产品监督和定价等领域都将被纳入更严格的管控范畴。《报告》指出,除了强有力的国内竞争者和严格的监管环境外,外资保险公司还面临着一个新的、不可预测的竞争压力---个别大中型银行进入保险业。受访的外资保险公司均认为银行进入保险业这股力量绝不可小视。其中有9家外资寿险公司打出的分值为8分或更高,同时9家产险公司中有6家打出的分值为7分或8分满分为10分。
受访的外资寿险公司表示,目前新的保费收入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源于银行保险渠道。普华永道亚洲精算业务主管合伙人刘淑艳指出:"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横向挑战很多。其中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很多银行得到了国务院的特批可以投资保险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银行成了很多保险公司的主要分销渠道,而参股保险公司的银行成为了市场变化的驱动力。很多保险机构已经预测到了这一分销渠道的巨变,这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极具挑战性,我们都在拭目以待这一因素在未来一年中的变化。"
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并由于市场份额小而达不到规模效应,但《报告》同时指出,外资保险公司依然有全球经验与规模作依托,并能凭借专业知识给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的附加值。调查显示,他们期望未来3年内在寿险与产险市场上分别达到8%与2%的市场占有率,而一年前他们对寿险市场份额的三年后预期是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