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了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患者用水果刀追砍医护人员,导致一死三伤。死者是一名27岁的年轻实习医生。
一位本该前途无量的年轻无辜的医生顷刻之间遭受飞来横祸惨死,还有三位同样无辜的医生在伤痛中煎熬,残暴地加害医生的18岁的患者也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痛定思痛之后,不禁要问:这起惊天血案究竟谁应该为之负责?
当然,原本作为患者到医院看病,后来一怒之下杀人的凶手应当为其行为负直接的责任。然而,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究竟和医生有什么深仇大恨要如此凶残地对医生下杀手呢?从有关新闻报道可看出,在本案中其实医生无任何过错,医患并没有矛盾。杀人嫌犯李某某今年还不满18岁,因患强直性脊柱炎曾经在去年的4月到哈医大医院的风湿免疫科进行过住院治疗。来自当地公安机关的通报称,23号9时许,
李某某乘火车再次来到该院治疗,医生经了解得知李某某患有肺结核,于是建议他先到专治肺结核病的哈尔滨胸科医院检查治疗,李某某做完检查后再次回到哈医大医院将检查结果交给医生,因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会对肺部造成影响,所以医生建议他应先治好肺结核后再行治疗。李某某认为医生不给他看病,随即心生不满而杀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李某的行为如此疯狂残暴、心态如此扭曲呢?至少有一点可以看出,李某对医生怀有极度仇视的心态,那么患者为何对医生有如此仇恨的心态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一下几个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医疗改革政策法规和措施,不但无助于协调医患关系,还加深、加剧了医患矛盾。例如,“以药养医”的政策;有限的医疗资源向特权阶层倾斜的政策等等。实际上,有许多事情医院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事情医生也没办法。比如,要先付押金再抢救等。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明显将医患双方推到对立面的“刺激性”政策。如今年2月,广东东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施意见》,表示:“医院保卫室可适当配备短棍、长棍、催泪喷雾剂等带有攻击性的装备以及防刺背心等,以供危急情况下使用”。该文件还细化规定要求:“其中头盔、盾牌、防割手套、强光手电、对讲机等防护装备要求做到每一班的保卫人员不少于人手一件,短棍、长棍(可制成鱼叉状)、催泪喷雾剂等带有攻击性的装备以及防刺背心等可适当配备,供危急情况下使用。”尽管,该文件出台有患者砍死、砍伤医生的背景,但这种政策一出台,等于昭然若揭地告诉普天下的人,当下医患矛盾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无疑起到了强烈的离间医患的作用。显然,这种将医院建为“堡垒”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
其次,有些媒体只顾“抓眼球”,不顾事实,甚至歪曲事实地报道医患纠纷的事件。例如,前阶段闹得沸沸扬扬的“缝肛门”、“直肠癌药治眼病致人失明”等事件的报道都与真相相距甚远。加上医疗过程的隐密性、技术性、专业性强,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再加上一些无良媒体的炒作,结果使得医患纠纷的案情扑朔迷离,加上传播失真,以讹传讹,结果离真相越来越远,给人以“现在医院都很黑”、“医生都是穿着白大褂的白蛇”这样不正确的思维定势。
还有,在当前的白衣天使的队伍中,确实也有少数拿回扣、索红包的败类。但事实上,广大医护人员中,绝大部分还是好人。就我本人和我的亲属的就医经历而言,我遇到的医生、护士巨大多数都有着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有不少还和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总是在思考,这些年,医患矛盾为何越来越突出?以至于到了某些地方政府要出台要医院配备钢叉和催泪喷雾剂的政策;有些医院的医生、护士要戴钢盔上班。我觉得根源在于患者对医方的不信任。不可否认,当下在某些医院中,“天价医疗费”、“过度检查”、“开药拿回扣”、“开刀索红包”等现象有,但是绝大多数的广大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呕心沥血、辛勤工作、任劳任怨,甚至还要忍辱负重!若是以少数害群之马而否定全体医护人员不但不公平,也会最终损害患者的利益!现在民众不了解医院和医生的真实情况,遇到问题时就会将矛头指向医生,且公众对医疗技术期望值过高,如果死了人就会认为发生了医疗事故。医生为了自保,行医的胆子也越来越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只能过多地依赖医疗诊断仪器,越来越不敢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和病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这让我想起了上海医学界两位泰斗级的人物傅培斌和石美鑫。当前,傅培斌是瑞金医院(当时叫广慈医院)的院长,这位大名鼎鼎的医学教授的特点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对病人的关心无微不至、体贴入微。他知道穷人瞧病非常不容易,因此一般都不开贵药,经常只是用极便宜的药解除了病人难治的病痛,被誉为是华佗再世。有一次,医院来了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老烂脚”的老人,其严重溃烂的脚上散发着恶臭,边上的医护人员都不敢靠近,傅培斌院长却丝毫没有嫌弃,竟端来温水,蹲下身亲自为老人洗脚,感动得老人和周围医护人员眼泪夺眶而出。石美鑫则是当时中山医院的院长兼心脏外科专家,石院长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行医几十年将数以万计的病人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有一回,来了一位病情非常特殊的心脏病人,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极大,但是不做手术病人存活的几率为零,石院长当机立断,即使冒风险也要竭尽全力抢救病人,最后经过几十小时的奋斗,终于成功地将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今天,医学的进步已经日新月异,医疗仪器设备也越来越先进。然而,像傅培斌和石美鑫这样的医学大家却没有了,像他们那年代将医生当成救命菩萨的病人也没有了。相反,医生整天埋头于搞科研、写论文、评职称、读博士(或者带博士),却离病人越来越远,更不用说为“老烂脚”病人洗脚了;病人对医生也越来越没有信任感,动辄打官司、搞医疗事故、打医生甚至杀医生。医患关系本应像傅培斌院长和烂脚老大爷那样的“鱼水关系”,可今天,医患却闹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油水关系”,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到心痛和遗憾。我想,不要求医生都像傅培斌和石美鑫那样,只要学学两位医学泰斗的精神,对病人好一点,以真诚、同情之心对待患者,医患矛盾将会大大减少,这比任何钢叉、头盔和催泪瓦斯都要有效得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