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层农业执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1.1农业执法经费不足,办公条件落后,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一是许多地方财政拨款的经费只够用于执法人员工资的发放,甚至有些地方连工资都很难得到保障,使执法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二是因工作经费不足,导致执法装备缺乏,执法工作还是靠一支笔、几张纸和两条腿,使违法行为难以取证,影响了执法公正性和力度;三是许多地方财政变相地将行政处罚款按比例返还,导致部分案件处罚混乱,有的甚至实行处罚款收支一条线管理,使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1.2农资市场面广量大,经营人员多而杂,监管难以全面到位 一方面,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农资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个体经营者不断增多,经营人员也相当复杂,一些企业下岗人员和不懂农业生产、缺乏农资经营常识的人相继融入了经营农资的行列,有的人因利益驱动故意违法,有的因不懂法而违法,这些都给农业执法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处;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执法因人员编制有限,面对县乡村庞大的农资市场,使农资监管很难全覆盖。 1.3违法违规的农资经营行为隐蔽,难以发现和取证 近年来,经过农业执法队伍对农资市场的严格监管,一部分农资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违法经营行为更加隐蔽,将违法农资不上门面柜台,而是暗处与下级农资经营者或者农民做交易。因违法违规农资大多价格较便宜,少部分农资经营者、小商小贩和部分农民贪便宜,购买违法违规农资,且大多数没有票据,使得下级经销商和农民很难维权,纠纷。农业执法也很难取证。 2 对策 2.1支拨执法经费是基础 建议将基层的执法人员全额工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纳入上级农业执法部门财政预算,改善执法装备,以有效地提高执法能力。 2.2广泛宣传服务是手段 本着服务群众的原则,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一方面,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散发资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与农资识假辨假常识、注意事项以及维权途径,鼓励他们向执法部门举报假劣农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和市场检查等方式,向农资经营者广泛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服务活动,告知其违法经营的后果和导致农业生产事故的赔偿责任。 2.3突出重点整治是关键 一方面,在每年购买农资旺季前,由种子管理部门、植保部门、土肥部门分别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和肥料实施抽检,凡是质量不合格的农资再送往有资质的检测部门复检,根据检测情况,决定是否让其在市场上销售;另一方面,你看纠纷。农业执法部门在重要的农时季节,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执法检查。种子看其标签标识是否合法,是否为未审定品种,是否适宜本地种植,内外标签是否一致;农药看其标签是否规范,是否高毒高残留农药,是否假冒登记证,是否过期农药,是否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肥料主要看复混肥、有机肥、微生物肥及叶面肥的标签是否合法,是否有登记证,是否为过期肥料。通过检查,如果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另外,还要对市场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要立即予以制止,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