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认为要作出各种努力来提高HSE规划的效果,就必须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而且应制定一套审查程度,以便能够及时监督HSE建议的执行情况, 应该指定一个行动小组协调和贯彻执行这些建议。管理人员在观察地震作业时应注意审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案件。检查施工人员在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检查劳保存用品的穿戴和工具使用情况;检查设备一般的施工现场等。填写"安全检查表"即是一伤现场观察的备忘录, 在检查时要填写职业健康表,这些都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如果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忽视上述一些作法将会带来消极的效果。 事故或事件的管理 壳牌公司要求吸取每个事故的教训都应该让全体职工知道。 管理部门应对事故迅速报告、反馈和交流等作出行动。在调查事故、事件时从中吸取教训,把重点放在查明基本原因,并广为宣传,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故或事件的教训。调查时要求必须彻底和深入,以便找出更深一层的根据。 用事故或三角图形的方法是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的手段。 HSE的鼓励和交流 HSE管理规划成功必须要取决于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和交谈。如果靠现以下三种情况, 说明可能鼓励与交谈方面存在着问题:一是安全性能指标未显示出稳步的改善;二是工作人员不了解或不关心HSE;三是工作人员不能自由和积极地发表意见, 或者不能经常地提出改进工作方法意见和建议。 因此要采取如书面通知、报告、业务通讯、提高活动、奖励等办法,鼓励大家关心HSE。 HSE的培训 (1)最重要HSE培训是对新雇员和承包商进行诱导式培训,要求对新来的人员都必须参加。 (2)实践证明培训职工进行急救,能使工伤事故率降低。 (3)应该把具体的安全培训纳入规划之中。培训要安排得当,并使行为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4)公司和承包商的业务经理必须接受HSE管理技能的培训,这是十分必要的。 员工是名牌企业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现代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来建立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发挥企业的凝聚力? 壳牌是这样做的: [编辑]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管理具体讲要考虑以下几项工作: (一)一个企业需要四类人力资源: 1.企业家型的人才。企业家的定义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比如说,一个小学毕业的人,他只懂得做木匠,其他什么都不懂,但他敢于涉入电脑行业,去做一个他现在的能力根本达不到的领域,这样的人才就是企业家型的人才。这样的人做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想到的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用的人,那伯不认识,也要设法认识他,和他建立关系。这样的人具有企业家精神。 2.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可能他是一个博士毕业生,他知道这个技术怎么去研制,怎么去开发。他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成绩。这是他和企业家最大的区别。 3.专业技术人员。他是一个能够出色完成专业工作的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执行人员。 4.最后一类人员是最基层的、最具体的操作人员,包括辅助人员、工人等。 (二)确定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必须清楚,哪些是短期、长期的关键岗位,哪些人是关键人。这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就是关键人员并没有承担关键的岗位,但这种人很有潜质,也许这样的人是经理人才的后备人选,或者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那么从现在起就要重视他,对他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 (三)促进企业的变革和管理发展。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应经常考虑一下,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什么,它会发展成什么,今后长期发展的挑战是什么。同时要不断去创新,开拓出新的项目,推动我们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四)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战赂管理,把人力资源纳入到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规划中,而不是把自己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独立的人事部门,一个执行部门。 从这方面讲,国内企业大都面临着几大挑战: 1.发现、培养企业家继承人。国内做得好的公司大都经过一个新的领导人、新的企业家的开拓创造。但如何从核心领域拓展到相关领域,从1个亿发展到10个亿、50个亿,从中国做到世界,这就需要新的企业家,拥有企业家精神,能超脱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事业。 2.建立一种有计划的良好的内部培训、选拔机制。通过实践、通过工作,来判断企业内部员工是否真正具有这种潜质,然后真正把他培养成企业的接班人。 3.建立强大的专业化职业经理人队伍。 一些企业过于看重从内部培养,从国内企业招;为什么不能吸引外企的经理人才呢?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全世界经济比较萧条,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外国公司,最初对中国市场估计非常乐观,投资很大,并做了很大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可能短期内有一个平缓的发展,所以,很多人才没有得到企业预期承诺的那种职位的机会。这对国内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契机。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去创造。 另外,对大学毕业生经理人的培养,也是外国公司通常采用的方法。如壳牌、联合利华、宝洁、英国烟草,这些大公司对大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培养计划,每年从毕业生中挑选,不是看专业,看的是潜能(管理潜能、领导潜能),通过一个特殊的培养计划,三年或五年培养到一个经理层次。 4.应更多地培养自己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如广泛地、多渠道地招聘,并留住他。企业年年招人却年年都留不住,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