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是菊美多吉一生鲜明的写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勤奋工作。舍小家为大家,他十二年如一日,为人民群众献出了全部真情、青春和热血,被称为“最美基层干部”。 2001年,年仅22岁的菊美多吉从四川省藏文学校毕业,成为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扎拖乡的一名乡镇干部。初到扎拖乡,经验不足的他多次碰壁,难与群众沟通,工作陷入困境。为此,他暗下决心,不论困难多大都绝不退缩。12年间,他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一心为民,对乡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困难麻烦他总是第一个扛,就像是一头不知疲倦的牦牛,把自己的全身心都献给了这片高原。 2003年“普初”工作时,为确保每位适龄儿童都能及时入学,他深入农牧民家中做动员,面对个别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讲道理,直到家长同意为止,乡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节节攀升。 扎拖乡海拔高,农牧民住地分散,即使是一件小事,都要经受山重水复、严寒酷暑的严峻考验。面对恶劣的环境,只要群众需要,他被子一卷就出发。2008年,他调到海拔4000米的龙灯乡工作,这年查出他有高血压,头痛、头晕、胸闷……但他没有退缩。2009年,全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他带领同事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风餐露宿,对54户农牧民逐户进行动员。规划、选址、协调施工队、落实补助资金……他总是走在前头。 2010年,他调到瓦日乡工作。修桥、铺路……帮助群众致富。在拉日牧民新村定居点,每当看到一幢幢充满藏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牧民新居拔地而起,菊美多吉脸上总是溢满快乐。然而他自己的家,早在7年前就购买好了建材、木料,准备翻修,因为他极少回家,家中缺乏劳力,修房的事一拖再拖。如今木料已经腐烂,他家的房屋却因为又旧又破,与藏区小洋房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不是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孩子出生时,他不在;妻子父母有需要时,他顾不上;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全家福……不是他不爱家人,不想侍奉父母,而是他真的忙不过来。“有困难找菊美”,群众的事在他心里永远是最大的事。2012年5月18日,年仅33岁的他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离开人世。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为小学接洽安装热水器的事忙碌着。 2013年4月10日,由中宣部、中共四川省委联合举办的“菊美多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菊美多吉荣获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杨小玲 杨小玲,女,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 从事残疾人工作23年来,杨小玲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考入大学,是1000余名寄宿学生的爱心港湾,将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被聋哑孩子亲切称为“鼓舞妈妈”。 1990年初夏,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无意中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谈不上姿态,谈不上美感,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就这样,心系聋哑孩子的杨小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从此,杨小玲一脚跨入无声的世界。第一道“门槛”,学手语。看到学生“聊天”,她就上前请教,勤学苦背,很快她成了“手语活字典”。但跳舞的困难超出她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杨小玲创立“鼓舞教学法”,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听见”音乐的孩子们,终于找到前行的路。邰丽华在春晚舞台上一鸣惊人,《千手观音》家喻户晓;王志刚通过舞蹈《秦俑魂》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看中,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在一次训练中,杨小玲左脚跟腱不幸断裂。医生说,18天内必须卧床休息。当时离一次重要比赛只有三个月,杨小玲坐着轮椅来到教室辅导学生排练。最后到上海比赛时,杨小玲拄着拐杖上台指挥,赢得了湖北在这次比赛上的唯一金奖。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团长三番五次要留下她,承诺把她的家人安排到北京。她动心了,毕竟这是一个更高的事业平台。但武汉学生的短信每天如雪片般飞来,她觉得,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里总系着他们。一年后,杨小玲回到聋校。孩子们一拥而上,杨小玲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23年,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很多学生也和她一样,也成为了特教老师,薪火相传。 杨小玲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吴栋材 吴栋材,男,汉族,1935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自1978年以来,吴栋材带领永联村全体村民,将一个当时只有816人、人均年收入68元、集体负债高达6万余元的苏州第一穷村,打造成了村民10400余人、人均年收入28766元、村级可用财力近1亿元、经济实力雄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吴栋材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右手负伤致残后退伍,历任小学教师、生产队长等。1978年,他乘着改革开放春风,来到全县最小、最穷的永联村任党支部书记。他大胆开拓,以30万元起家创办了永联轧钢厂,并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带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3年底,以永联轧钢厂为核心组建成立了江苏永钢集团。目前,集团拥有员工12000余人,总资产350亿元,2012年销售收入380亿元,利税18亿元,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8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