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考试院西迁。考试院院址成为汪伪国民政府所在地。1940年3月30日上午,汪伪集团在考试院明志楼(汪伪国府礼堂)上演了一幕傀儡登场的丑剧,宣布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汪精卫及各院、部、委员会的汉奸头子七十余人宣誓就职,并发布宣言和政治纲领。汪精卫代理主席(仍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主席)兼行政院院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及海军部长,陈公博任立法院院长,梁鸿志任监察院院长,温宗尧任司法院院长,王揖唐任考试院院长,周佛海任财政部长兼警政部长,褚民谊任外交部长,林柏生任宣传部长,梅思平任工商部长。会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据参加典礼的西方记者哈罗德称:“那个主角(指汪精卫)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虽然实际上他可能没什么病。” 值得一提的是,军统局潜伏特务陈觉吾(时任汪伪市党部书记长兼调查科科长)、陆玄南(汪伪市党部委员)等人曾密谋在汪精卫举行就职演讲时,派人用他们的记者证混入会场,把炸弹投向主席台,将汪精卫等人炸死。3月30日早晨,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从上海购买炸弹的特务回来。然而,直到会议结束,还不见买炸弹的特务踪影。因此,刺杀汪精卫的计划未能实现。 4月22日,日本派遣前首相阿部信行为“大使”,抵达南京,设立“大使馆”。阿部信行到南京的第二天上午10时,在汪伪国民政府大礼堂向汪精卫呈递“国书”,由褚民谊陪同引见,伪外交部次长周隆庠任翻译,伪国府参军长和典礼局长参加。当晚,汪精卫在国府礼堂举行“国宴”,欢迎阿部,同时邀请日本驻华大使馆和各地总领事馆、日本海陆军以及宪特机关重要官员参加,由伪国民政府五院院长、各部部长和次长作陪。宴会时,军警密布,戒备森严。对于宴席酒菜,筷碗杯盘,均由日本军医监厨,逐一化验消毒。所有厨师和服务人员,均发特别通行证,自入场后,即外界隔绝。 1940年11月29日,汪精卫在汪伪国民政府礼堂宣布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30日,汪精卫与阿部又在汪伪国民政府礼堂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民国间关于基本关系的条约》。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考试院迁回原址。 国民政府考试院建筑群规划整齐,建筑考究,新老建筑相互交融,建筑与庭院绿化相映成趣。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之一。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
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成立于1929年2月1日,直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负责掌理蒙古、西藏地方的行政及各种兴革事项。其内部机构设有总务、蒙事、藏事三处,以及秘书、编译、调查、会计、统计、人事等室,并设有顾问和专门委员若干人。 蒙藏委员会坐落在白下区九条巷8号(原为曾公祠4号)曾公祠内,这里原是清朝政府为纪念湘军首领曾国荃(1824-1890年)而建立的祠堂,现为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校舍。 曾公祠大约建于1890年,为三进砖木结构的清式建筑,坐北朝南,长99米,宽51米,占地面积5049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五间,前墙为一座高十余米的“八”字形雕花砖砌牌楼,庑殿顶,小瓦屋面,檐口下为砖雕斗,牌楼中嵌竖额,原书曾公祠三字,已被磨去。牌楼前接有方形的水泥门廊,以二根爱奥尼亚风格的圆柱支撑,显系民国时期加建,用作避雨遮日。第一进之后,院子的东西各有五间偏殿。第二进面阔五间,为正殿。第二进之后,院子的东西各有七间厢房,进深、面阔较小。第三进为大殿,面阔五间,22.5米;进深九檩,14.5米。硬山顶,小瓦屋面。 1929年2月1日,蒙藏委员会成立后就设在这里。抗战爆发前,蒙藏委员会西迁。日本投降后,蒙藏委员会迁回南京曾公祠原址办公。 1982年,曾公祠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政府行政院1928
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根据1928年10月18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以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织之。”行政院位居五院之首。历任行政院院长有谭延闿、宋子文、蒋介石(前后任三届)、孙科(前后任二届)、汪精卫、孔祥熙、张群、翁文灏、何应钦、阎锡山等人。 行政院设正、副院长各一人,其下设机构迭有变更。据1948年5月19日公布的《行政院组织法》规定:行政院下设有内政、外交、国防、财政、教育、司法行政、农林、工商、交通、社会、水利、地政、卫生、粮食、主计15个部与新闻局,以及资源、蒙藏、侨务三个委员会。 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行政院一直在长江路292号国民政府东花园(今东箭道19号)办公。抗战期间,迁到重庆。抗战胜利后,迁至中山北路61号(今中山北路254号)原国民政府铁道部旧址办公,原址改作国民政府社会部部址。1949年3月间,行政院院长何应钦因行政院在萨家湾,离长江太近,已在解放军大炮射程之内,于是,将行政院迁到了励志社。 东箭道19号行政院旧址,现为南京无线电厂第二设计所。这里的建筑包括大门门楼、办公大楼等建筑,大约建于二三十年代,设计建造者已无从查考。大门门楼坐南朝北,青砖砌筑,清水墙,三开间,每一开间的宽度相同。大门外左右两侧设有岗亭:大门门楼横额上原有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的“行政院”三字,现已无存。办公大楼有二幢,与大门门楼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为西式楼房,高二层,混合结构,青砖砌筑,清水墙,坡屋顶,上覆灰色洋瓦。 中山北路254号行政院旧址,现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抗战前,这里是国民政府铁道部所在地。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这里曾经一度成为首都卫戍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为唐生智,副司令长官为罗卓英、刘兴,参谋长为余念慈。唐生智就是在这里指挥南京保卫战的。抗战胜利后,铁道部撤消,这里为行政院占用。这里的建筑由办公大楼、院长官邸、职员住宅三部分组成,由建筑师范文照设计,1929年9月10日举行了奠基仪式,1930年5月竣工。占地面积103.6347亩(约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建筑费用96.938万元。办公大楼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面朝西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长条形。中央办公大楼高三层,两侧附楼高二层,另有一层地下室。重檐房殿顶,琉璃瓦屋面,正脊兽吻俱全。斗拱、梁枋、门楣等处均施以彩绘,建筑面积3604平方米。在办公大楼后面,有数幢造型相同的西式二层楼房,均为职员宿舍。另有红砖建造的花园式西式别墅一座,系孙科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建造。这座楼房建筑面积529平方米,最初是孙科的官邸。1932年后,由担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居住。1937年以后,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大将曾在这里居住过。1991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行政院办公大楼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它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政府行政院1946
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根据1928年10月18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以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 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织之。"行政院位居五院之首。历任行政院院长有谭延闿、宋子文、蒋介石(前后任三届)、孙科(前后任二届)、汪精卫、孔祥熙、张群、翁文颧、何应钦、阎锡山等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