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南京的民国建筑(30)

时间:2013-07-24 23:39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点击:
1946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公墓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祭仪式。由早年留学苏联的国民政府空军副司令王叔铭主祭,美军顾问麦克康乃尔等陪祭。自1946年至1948年,陆续将全国各地在抗战中牺牲的空军将士灵柩迁葬

    1946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公墓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祭仪式。由早年留学苏联的国民政府空军副司令王叔铭主祭,美军顾问麦克康乃尔等陪祭。自1946年至1948年,陆续将全国各地在抗战中牺牲的空军将士灵柩迁葬于此,有些下落不明的,也经其家属提请在公墓内设置了衣冠冢。当时安葬在这里的中国空军成员中,除了在对日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外,还有一部分是在飞行事故中以及其他原因丧生的飞行员。美国飞行教练萧德(萧百特)、苏联航空志愿队大队长尔拉夫孟诺、飞行员金爵洛哥、卢八丁、史托维等在援华抗日牺牲的烈士,也被安葬在这里。

    1949年以后,航空烈士公墓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精心保护。有些烈士经人民政府确认后,不仅墓地得到保护,还向其遗属颁发了烈士证书。但是,在“文革”时期,航空烈士公墓全国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一样,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除了牌坊得以幸存外,其他地面建筑连同墓茔均遭捣毁。

    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前夕,国家拨款45万元,决定修复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这座具有国际性的墓地。1985年7月24日上午,各界人士在航空烈士公墓举行了动工仪式,同年秋天一期工程基本竣工。8月14日上午,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代表、部分烈士的遗属以及苏联驻华大使馆高武官、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和受美国空军参谋长的委托前来南京的美国空军少将利斯,在牌坊前举行了抗日胜利4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又来到墓地进行凭吊和祭扫,并献了花圈。

    自1985年重新修葺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到1995年8月18日“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落成,前后间隔近10年,省、市地方政府及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拨款和捐款达数百万元,公墓的修复及扩建工程才算全面竣工。其中包括了原牌坊、东西庑、碑亭、祭堂、左右功德碑亭、顺山势而建的石阶、大平台、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英烈碑(30块)、题词碑等地面建筑。碑亭内置“航空救国”碑一通,这四字是1923年孙中山先生为元帅府航空局“乐士文”号飞机试飞成功题写的。

    在这座公墓内,安葬着中国烈士870名,美国烈士2197名,苏联烈士237名,韩国烈士2名,还有一些需要核实后再补充镌刻于墓碑上。由于公墓历经沧桑,屡遭破坏,有些烈士的遗骸已无法找寻,因此许多墓穴仅是空穴。然而,为国捐躯的烈士英灵,是会被后人永远敬仰的。无论那座墓穴里有无烈士的遗骸,人们来到这里凭吊和祭扫,为的是记住他们与世长存的精神!

    如今航空烈士公墓,不仅是一处凭吊抗日烈士的墓地,同时也是中、美、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同浴血奋战的最好的历史见证。


范鸿仙墓

    范鸿仙墓位于中山陵园东蚂腰东坡处,原墓的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墓为长方形,墓前竖有一块约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鸿仙将军之墓”七个鎏金大字。范鸿仙墓在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毁坏。1972年10月21日,国务院指示江苏省人民政府着手修复范墓。同时,将范夫人、老同盟会员李贞如的遗骨由汤山坟头移来合葬。墓碑上刻“范鸿仙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范鸿仙,名启光,字鸿仙,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08年春,范鸿仙离家赴上海投身革命运动,并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范任主笔,他以“孤鸿”为笔名,经常撰文鼓吹革命,提倡共和,揭露清王朝的黑暗腐败,被中外反动派视为眼中钉。孙中山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时,范鸿仙亲自到芜湖,发兵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1914年,他受孙中山之命.由日本返回上海发动反袁军事斗争。袁世凯悬赏10万银元,捉拿范鸿仙。9月20日清晨,范鸿仙在戈登路起草军书时,被袁世凯派遣的匪徒杀害,终年32岁。

    范鸿仙被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孙中山先生电召范鸿仙夫人李贞如前往日本,亲予抚恤慰问,他高度评价了范鸿仙的一生,并答应“待革命成功后,定将范鸿仙举行国葬”。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范鸿仙附葬中山陵园内。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并组织葬事筹备委员会,办理其葬事。同年11月,国民党中央派人到上海将范鸿仙灵柩迎到南京,暂厝第一公园内的国民革命烈士祠内。1934年2月18日,国民政府及各界人士在停灵处举行公祭仪式,2月19日举行国葬。

    今日的墓园远远不如昔日之规模,仅在东蚂腰口,还有一块当年建墓用的花岗石,长约1.5米,宽约0.7米,厚约0.2米,尚未完全成形石料;墓道的弹石路面,依稀尚存,由墓道至20米处,遗有一当年建造的牌坊的旧础。范鸿仙墓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藏经楼

    藏经楼是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位于中山陵墓之东,灵谷寺之西的山谷之间。这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庙的古典建筑。

    藏经楼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大部分。主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高达20.8米,长31.8米,宽21.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竖有紫铜鎏金法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内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藏经楼是抗战前由中国佛教会发起募建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卢树森(即卢奉璋),江裕记营造厂承建,一说建业营造厂承建。1935年3月动工,次年10月竣工。抗日战争中藏经楼曾遭到严重破坏,1955年修复。十年动乱中再遭劫难。1982年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藏经楼按原貌修葺一新。

    主楼外观分为三层,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楼。原第一层为讲堂,中为大厅,四周为回廊;第二层为静室;第三层阅经室;第四层为藏经库,总面积1600平方米。一楼中部大厅上高悬一座火炬形大吊灯,厅顶部饰有鎏金的八角形莲花藻井,显得豪华宏伟。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