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南京的民国建筑(31)

时间:2013-07-24 23:39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点击:
主楼后面是僧房,两侧有碑廊。1986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由国家财政部拨专款,于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64周年前夕竣工。僧房五间,建在中轴线上,僧房后建有东西厢房四间,东西碑廊各长125米,左右对称

    主楼后面是僧房,两侧有碑廊。1986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由国家财政部拨专款,于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64周年前夕竣工。僧房五间,建在中轴线上,僧房后建有东西厢房四间,东西碑廊各长125米,左右对称,环绕主楼与僧房。东西碑廊各25间,廊壁镶嵌爱国将领冯玉祥捐献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块,碑高1.90米,宽0.9米,碑文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全文,计15.5万余字,都出于国民党元老名家手笔。由苏州吴县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由于书写者不同,因此刻出的碑文风格各异。138块碑刻是近代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后,将主楼、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楼系用钢筋水泥构造,幸免于难,而碑廊因用砖瓦木结构,当时化为灰烬,仅剩碑廊基础及碑刻。“文革”期间,碑廊、碑刻与藏经楼一样也遭到严重破坏。战火中幸存的91间碑廊被拆,138块碑刻无一幸免。碑文被铁锤“过堂”无一完好,碑毁字灭,见者无不哀叹。要使这组技术复杂且又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按原貌再现,任务甚是艰巨。经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多次研究修复方案,又经四个单位试修,最后确定选字刀法、风格、做法力争与原构件相符,在不准更新、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制订能粘接的粘接,能修补的修补的修复方案,基本恢复了原貌。

    藏经楼以及碑廊、碑刻是中山陵一处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在三楼屋檐正中悬有一方直额,上书“藏经楼”三字,黑底金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1987年5月7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亲笔题的“孙中山纪念馆”楷书阴刻六个鎏金大字横匾,悬挂在主楼底屋正门上方。

    藏经楼前广场,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先生赠送的。

    早在1895年1月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到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这时与香港“梅屋照相馆”的老板梅屋庄吉相识,曾多次接受梅屋捐助的活动经费。不久袁世凯窃国称帝后,孙中山先生被迫去日本,就住在梅屋庄吉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典礼也是在梅屋家中举行的。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噩耗传到日本,这位日本朋友念念不忘孙中山的高风亮节和他的深厚情谊,曾亲赴北京参加孙中山先生的追悼大会。梅屋回国后,决定为孙中山先生铸造铜像。他请日本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舍作工场计划,特聘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1928年铜像铸成,像高2.9米,重达吨余,以孙中山先生演讲姿势为造型,形态栩栩如生。1929年3月梅屋亲自护送铜像来南京。同年6月1日,梅屋偕夫人、女儿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孙中山铜像本应恭放在中山陵墓,供人们瞻仰,但当时陵墓建筑主体布局已经就绪,一时尚难选择合适之地,便将铜像暂时竖立在黄埔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1942年11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76周年前夕,汪伪国民政府沽名钓誉,拆除新街口广场中心的喷水塔,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的中山铜像迁至新街口广场。1966年8月的一天,新街口广场上的铜像被贴上“破四旧”的大字报,限令24小时内拆除,否则“一切责任由市委负责”。市委闻讯后,并立即请示中央,随后将铜像运往中山陵。周恩来总理很关注此事,指示南京市委领导要保护好铜像。铜像在中山陵园档案室内保存达两年之久。1968年夏季,才将铜像竖立在中山陵墓前广场南端的孝经鼎处。1985年3月经市府批准在藏经楼成立孙中山纪念馆,征得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反复研究,为恢复中山陵本来警钟型图案的原貌(原孝经鼎处,仍应恢复孝经鼎),故商定于3月12日前夕中山先生铜像迁到藏经楼前广场,永供人们瞻仰。

行健亭

    行健亭位于中山陵西南部,处在中山陵园大道与明孝陵交接处,1933年夏天落成,是由广州市政府捐款建造,著名建筑师赵深设计,王竟记营造厂承建,工价约一万元。

    行健亭之名,取自《中庸》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该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9.33米,高12米。重檐攒尖顶,屋顶为木结构,屋面覆蓝色琉璃瓦。亭内地面采用水泥方砖铺砌。每个亭角有支柱四根,四角共有亭柱16根,亭柱均涂以红漆。梁、柱表面为仿木结构形式。梁、柱和上层窗格等全部用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施以彩绘。行健亭的彩绘精致细腻,绚丽多彩,当时在中山陵的建筑群中最为精美。在亭内四周,设有凿毛水泥栏杆,可供游人坐憩。

    1975年,有关部门在对亭子进行维修时,将其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貌依旧,但重新制作的彩绘,已无昔日神韵。

谭延闿墓

    在南京东郊著名风景区中山陵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寺庙叫灵谷寺,寺前东边不远的地方有一碑池,池中赑屃驮一石碑,上书“灵谷深松”。其实,这块碑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阎之墓”字样,1949年后才被改写的。绕过这座碑池,就是通向谭延闿墓地的甬道。

    谭延闿(1879-1930年),字组庵,号无畏,湖南茶陵人。他出生于官僚家庭,其父谭钟麟曾任浙江巡抚。谭延闿进士及第,有“三湘才子”之誉。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附和革命,曾一度被湖南立宪派推为都督。中国国民党改组后,他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谭延闿首先通电表示拥护,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都督。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第二次讨袁革命,他见机行事,于7月25日宣布湖南“独立”。讨袁失败后,他见势不妙,于8月13日又通电取消“独立”,并称“湖南宣布独立,水到渠成,延闿不任其咎;湖南取消独立,瓜熟蒂落,延闿不居其功”。先后避居青岛、上海。1916年复出政坛,斡旋于各政治派别之间。1927年以后,处世圆滑的谭延闿又成了蒋介石的幕僚。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带着儿子、女婿到小营观看试马,因时间太久,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于次日去世,终年51岁。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