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 二、北京治丧和悼念 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当时段祺瑞正在出席国务会议,闻报后立即下令散会,停止办公,下半旗致哀。全体阁员到铁狮子胡同行馆孙中山灵前吊唁,接着又派柏文蔚、王来为治丧代表,并以北京政府临时执政名义发布恤令,下令“所有饰终典礼,著内务部详加拟议,务极优隆,用符崇德报功之至意”。北京政府非常国会还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的决议。 孙中山逝世的当天上午,苏联大使加拉罕、苏联顾问鲍罗廷、参赞伊凤阁以及日本新闻记者等到行馆吊唁。晚上,行馆人员组成治丧办事处,由182人组成,分为秘书、事务、招待三个股。秘书股主任汪精卫,成员有戴季陶、于右任、吴稚晖、邹鲁、李大钊等44人;事务股主任孔祥熙,成员有马超俊、马湘、朱卓文等76人;招待股主任李烈钧,成员有邓家彦、丁惟汾、何香凝、邓颖超等62人。随即,治丧办事处通电全国,规定国民党员一律戴黑纱,停止宴会、娱乐7天,以示哀悼。 按照孙中山要保留遗体的遗愿,逝世的当天中午12时30分,遗体由孙科等数百人送往协和医院施行防腐手术,将心脏、肠、胃等内脏取出,由刘瑞恒院长检查病源,发现胆囊内有小核六粒(医学上名为胆沙),肝部有癌。这些内脏经药水洗涤后,用玻璃瓶储存,由协和医院保管。3月15日中午11时举行小殓,照中华民国礼制,孙中山遗体身着大礼服,戴礼帽,足穿皮靴,由孙中山的侍从武官马超俊将遗体放入棺内,顶面用玻璃盖上,以便群众在吊唁时瞻仰遗容。 孙中山的停灵公祭地点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即现在中山公园中山堂)。殿正中高悬孙中山先生遗像及“有志竟成”匾额,两侧是一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 中央公园大门扎素色彩绸牌坊一座,上缀“天下为公”匾额,两侧的对联是“人类进化,世界大同”,甬道两旁扎有十余丈长的席棚,悬挂各界赠送的挽联数千幅。自3月26日至30日,中央公园不售门票,任凭各界群众入园瞻仰孙中山先生遗容。 4月2日上午11时,孙中山灵柩自中央公园出发,下午4点25分到达香山碧云寺。 三、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 孙中山先生灵榇暂厝碧云寺。北京治丧结束,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孙中山停灵的社稷坛大殿由各机关捐款1.1万余银元改建为“中山纪念堂”。铁狮子胡同行馆也于1929年6月1日开工改建大门,门额是“孙中山先生行馆”金匾,孙中山逝世的卧室镌刻石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三十分,孙中山先生在此逝世”。 孙中山早就表示希望百年后葬于紫金山,在弥留之际,仍以归葬南京紫金山嘱咐家属及侍疾者。故治丧结束后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杨庶堪、邵力子、孔祥熙、叶楚伦、林焕廷、陈去病12人为葬事筹备委员。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据记载,从1925年4月18日到1929年6月18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一共召开了69次会议,诸如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经费(包括陵墓工程经费)的筹集、中山陵设计图案的征求、陵墓工程承包人的选定、中山陵园的造林和绿化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由北京迎归南京安葬等等,这一系列的大事,曾多次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详加讨论,作出决定,付诸实施。 四、陵墓选址 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北京治丧处就已派林森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回北京后向治丧处作了汇报,由治丧处代表与段祺瑞政府接洽。4月4日,北京政府秘书厅致电南京督办卢永祥、江苏省长韩国钧,令其妥为照料。葬事筹备处成立后,首先由家属及葬事筹备处代表林焕廷、叶楚沧等实地勘察墓址,并确定工作顺序进行。(一)确定墓址;(二)测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征求陵墓图案;(五)决定陵墓图案;(六)招标包工;(七)兴工。4月21日晨,宋庆龄、孙科等由上海抵宁,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先至虎山,这是明孝陵西侧的一座小丘,地势较低,不宜作墓址,随即登山向东行,至小茅山,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都高出明孝陵,当天未能作出决定。第二天再次登山,由山顶至小茅山万福寺,这座寺庙位于现在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从山顶上看,发现紫霞湖上也有一处平台,但面积较小,不合用。宋庆龄表示墓址不宜选在山顶,应建于南坡平阳处,实地勘察之后,便回上海。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并决定派主任干事杨杏佛赴宁接洽圈地、测量、照相,做好建陵准备工作。 五、征求陵墓设计图案 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然后,由孙科及主持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的代表赫门起草《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5月13日在葬事筹备委员会议上通过,并从5月15日起登报公布。原定8月31日截止,为期3个半月,后来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而延至9月15日截止。 到9月巧日止,共收到应征图案四十余份,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从9月16日起到9月20日止,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 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四名专家为顾问,即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 1925年9月20日,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及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出席会议的有宋庆龄、孙科及夫人、林焕廷、叶楚沧、孔祥熙、陈去病、杨杏佛。特聘评价顾问也都在前一天写了书面评判报告,由杨杏佛在会上报告了顾问们的评判结果,大家对第一、第二两奖意见一致,但对第三奖有不同看法,最后表决,通过了得奖名单:大奖吕彦直;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名誉奖:1.孚开洋行乃君(Cyrill Nebuskad);2.赵深;3.开尔思(Francis Kales);4.恩那与佛雷(C.Y.Anney and W.Frey)5.戈登士达(W.Livin Goldenstaedt);6.士达打洋建筑公司(Zdanwitch and Goldenstaedt)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