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进入正门,是一条青石铺砌的甬道,甬道尽头,42级石阶之上是一个宽大的台基。台基东西长32.7米,南北宽16.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花岗岩。台基中部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高约十米,五楹,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顶覆绿色琉璃瓦。牌坊正反两面横额上各饰有瓷质国民党党徽五枚,正面中央党徽下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中央党徽下刻“救国救民”四字,均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牌坊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只石虎,是当时陆军第十七军赠送的。牌坊建在原灵谷寺金刚殿(又名天王殿)遗址上。 祭堂:利用原有的无梁殿改建。无梁殿又名无量殿,因殿中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该殿建于明朝,重檐歇山顶,小瓦屋面,整个建筑全部用砖砌成,结构独特。五檐三进,东西长50米,南北宽34米,殿内顶部呈穹隆状,高达22米。前后各辟有三个拱门,四面辟有窗户。无梁殿虽历时久远,但结构坚固,气势宏伟。30年代建造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时,按照原来式样修葺,殿内改为祭堂。祭堂内有法圈三个,共嵌石碑三块,中碑镌刻“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由张静江题写;西碑镌刻蒋介石所书的北伐誓师词;东碑镌刻陈果夫所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祭文。这些碑刻在1949年之后均被磨去。1981年重修时改刻,中碑改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西碑刻《国歌》,东碑刻《国父遗嘱》。 在祭堂的四周墙壁上,镶嵌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阶衔,共计三万余人,全部碑文共16.5万字,由书法家倪幼耕、郭仰韩、郭伯恭三人书写,石工唐仲芳、尹铁苍、杨文卿、周梅谷等人镌刻。1949年后,这些碑刻大部分被用水泥涂盖起来,得以保存至今。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为“正气堂”。 公墓:祭堂以北,为第一公墓,它建在灵谷寺五方殿遗址上。面积八万平方尺,内辟蜘蛛网式的小路,分列大、中、小各式墓穴1642座,每一座墓穴下用砖砌,上面用水泥盖板,设有小石碑一块。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立有一个纪念碑,分别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上文字在抗战时期被日伪磨去,仅存碑柱。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山陵园管理局将碑上文字恢复。第一公墓现改为花坛和草坪。 第二、第三公墓分别在无梁殿东西各约一千米的山凹中,它们与第一公墓共同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第二、第三公墓与第一公墓形式、面积相近。第二公墓在50年代改建为邓演达墓;第三公墓原有墓穴2268个,现已荒废。三个公墓总造价17万元,由南京李新记营造厂承建。 纪念馆:在第一公墓正北面。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歇山顶,屋面覆绿色琉璃瓦,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上下两层,造价21.5万元。纪念馆九楹,走马楼式,楼上下均有走廊。楼下中间为穿堂,楼上下均不用墙壁分隔,遍设架柜,用以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用。1936年10月曾在这里举办全国童子军作品展。纪念馆由墨菲设计,1933年完工后,定名为“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题写馆名。1949年以后,更名为“松风阁”。 在松风阁后,有一个石鼎,鼎壁刻有“垂勋铭鼎”四字,这个石鼎是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镇华赠送的。 纪念塔:在纪念馆之后约一百米处,造型属于楼阁式塔。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共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造价35.5万元,始建干1931年,1933年竣工。塔基为八角形的大平台,直径30.4米,平台周围围以雕花栏杆,平台四面设有石阶。塔前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岩浮雕“日照河山图”,这幅图案是由刘福泰、陈之佛、李毅士设计的,刻工相当精细。塔基之下为一地下室,门朝北,十年动乱中封闭。纪念塔每层都设有八扇门,四隐四现,相间开辟。塔高约六十米,平面为八角形,分为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外面都有走廊和石栏杆,便于游人高瞻远瞩。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制做的螺旋式的楼梯,从塔的底层至塔顶共有252级。塔顶和每层披檐均覆盖绿色琉璃瓦。 纪念塔除了第九层之外,每一层内外墙壁上都嵌有石碑。塔的外壁:第一层正门门额上,是蒋介石题写的“精忠报国”四字,后门是当时的中山陵园园林组组长傅焕光题写的“有志竟成”四字,东、西两侧门额上分别刻有傅焕光题写的“成功”、“成仁”四个篆字;第二层四块碑刻有蒋介石所撰写的《遗阡表》,由叶楚伧书写;第三、第四层碑上分别刻有蒋介石所撰写的黄埔军校第五、第六期同学录序各一篇,分别由周伯年、杨天骥书写;第五、第六层石碑上刻有蒋介石所撰写的黄埔军校第三、第四期同学录序各一篇,分别由钮永健、刘纪文书写;第七、第八层石碑上分别刻有蒋介石所撰写的黄埔军校第一、二、三期同学录序,分别由戴季陶、张静江、钮永健书写。塔的内壁:第二至第四层,是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词;第五至第八层,是吴稚晖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这些碑刻在1949年之后,基本上都被水泥覆盖起来。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在1949年之后更名为灵谷塔。迄今为止,它仍是南京地区最高的传统式样的塔。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自1929年起,经过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委会历时7年的建设,至1936年基本完工。1936年秋,由国民政府制定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保管,并继续办理调查营葬事务。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建筑布局,既参照了中国传统陵墓的建筑手法,又加进了西方风格的几何形绿地广场;同时,新旧建筑巧妙结合,既有对比,又相互融合,形成了纵深变化丰富的景观。1992年,它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何香凝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