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竖立在碑亭正中,墓碑为长方形,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当年建造这个碑的时候,负责建陵工作的葬事筹备处,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据说,从福建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仅从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就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人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 碑亭的东、南、西三面,各有拱门一洞,供谒陵者出入。碑亭的北面,也有一个拱门,但门的下半部装设了石栏杆,游人到此远眺,可见蓝瓦屋顶的祭堂巍然矗立,青绿色的紫金山峰峦直指云天。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山仰止”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关于碑亭中的墓碑碑文,在陵墓工程刚开始兴工的时候,1926年3月18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曾讨论过。当时准备在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刻墓碑、墓志铭、传记等,并且作了分工,由汪精卫写碑文,胡汉民作墓志铭,吴稚晖写传文,张静江撰记文。可是,过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碑文内容都没有确定下来,到1928年1月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像孙中山先生这样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业绩,不是墓志铭、传记文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故以不用为宜。并且决定由谭延闿书写碑文。1930年3月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又明确规定了碑文的内容和书写格式,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 碑亭里这块大石碑的顶端和底座刻有图案花纹。顶端四周为云彩朵朵,底座周围是巨浪层层,线条简洁,十分朴素,均由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亲自设计。这些图案花纹,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高,比海深。碑的顶端花纹下面,朝南朝北两面,分别刻国民党党徽一枚。这两枚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曾在十年动乱中被铲除,1981年中山陵园管理处按照原样重新修复。 (5)陵墓花岗石台阶 由博爱牌坊至祭堂,谒陵者与游人必须经过392级花岗石台阶。 这392级石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平台两侧还建有建筑物和陈列纪念物品,这样,392级石阶就显得宏伟壮观,富有变化和韵律。在第六层平台,左右两侧陈列着一对巨大的仿古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字,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捐献的。西侧的一尊铜鼎向北内壁上有两个孔,一大孔,另一小孔,这是日军占领南京后,用钢弹击穿的。抗战胜利后,1946年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随国府还都时,曾在铜鼎处挂一块长方形铜牌,上刻“日本侵略者,破坏孙中山先生文物的罪行”字样。在第七层平台,布置了一对豆绿色石狮子。此为福建著名雕刻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所制,雕刻艺术极为奇妙,在两只石狮的口中,各有一只圆球,能在口中自由转动而不会掉出。后来,在汪伪时期,西侧一只雌狮的牙齿被损坏了,圆球也就此失落。雌狮脚下一只小狮也被盗走了。从第七层平台继续攀登30级、42级,54级石阶,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气势。这126级石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榇,就是在执绋人员护扶下,由水平相当高的北京日升杠房的108名杠夫们,从中道抬到祭堂。石阶上的两行石围栏里,还各设特制的人造大花盆,圆形、方形各30只,作为陈列纪念性花木之用。 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层平台上,但从第十层平台还要往上走过9级石阶,方能进入祭堂大门。到这里,中山陵一共是10层平台,392级石阶。 (6)庄严肃穆的祭堂 祭堂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这个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在这个平台的四周,处处有景。站在祭堂的前面,向南俯视,墓道和台阶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掩映在绿色林海之中的蓝瓦银墙,典雅庄重,煞是壮观。阳光照耀下的陵园景色,五彩变幻,七色交织,真是瑰丽奇绝。回首北望,则见紫金山青松似海,烟雾缭绕,云气山色,朝夕多变,气象万千! 在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上部直径1米。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大石阶边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华表与铜鼎,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又增添了肃穆和寄托哀思的气氛。 祭堂两边,还各有四方草地,各植雪松四株,枝叶如盖,四季长青,靠南的女儿墙草地,列植龙爪槐八株。这些郁郁苍苍的绿树,让人们从心里感到,不管岁月流逝多久,孙中山先生留下宝贵的革命精神,永远像这些苍松翠柏一样万古长青,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大平台的两侧和北部约五米高的花岗石拥壁,它把墓室护围在里面,拥壁内侧遍植龙柏,形状古拙有致,令人留连。 大平台北部高墙的外面,即陵墓(墓包)的后面,亦称后花园,广植名贵花木广玉兰、白玉兰、桂花、梅花、冬青等,在西侧高墙下建一边门出人,为拱卫人员和工人长年护卫,管理之用。 大平台与后花园周围的这些树木和花卉草坪,不但对祭堂与墓室起到修饰,衬托的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保护功能;夏季降温增湿,隔热遮阳,冬季又能增温减湿,挡风去寒。 中山陵祭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古宫殿式建筑,它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并具有西方石造建筑的永恒纪念性。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这些都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当时,在设计师吕彦直原先的设计中,碑亭、陵门的屋顶用琉璃瓦,而祭堂则采用铜瓦。铜瓦虽然坚固、水恒,但价格昂贵,葬事筹备委员会便决定改为琉璃瓦:檐下各筑石斗拱飞檐二层,堂之南面有三个拱门,上刻花纹,各门设梅花空格的紫铜门二扇,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