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蒋介石在钱昌照等人的倡议下,决定设立一个国防设计机构。11月1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前身--国防设计委员会正式成立。它隶属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翁文灏任秘书长,钱昌照任副秘书长,下设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原料及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专门人才调查八个部门。 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成为资源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设有主任委员(委员长)、副主任委员(副委员长)各一人。这时的资源委员会内部机构设秘书厅,厅下设秘书、设计、调查、统计四处和专员、矿业、冶金、电气四室。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二是关于资源的开发;三是关于资源的动员。从这时起,资源委员会由前期的调查研究阶段逐步过渡到重工业建设阶段。1936年资源委员会开始工业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成立厂矿单位21家,其中包括煤矿、石油矿、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金矿、炼钢厂、炼铜厂、钨铁厂、机器制造厂、电工器材厂、无线电机制造厂、电瓷制造厂、水力发电厂等。当时从国防角度考虑,这些厂矿都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青海等省,沿海地区一个也没有。 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国民政府经济部,由翁文灏兼任主任委员,钱昌照担任副主任委员。内部机构设有秘书、电业、工业、矿业四处,会计、技术、购料和经济研究四室。主要职能变化为:一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二是开发和管理经营重要矿业;三是创办和管理经营电力事业。 1946年5月,资源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钱昌照担任委员长,孙越崎担任副委员长。内设机构改为业务委员会和秘书、财务、总务、会计四处,参事、人事、统计三室。资源委员会除了管理重工业外,还管理轻工业的糖、纸两个部门。至1947年4月,资源管理委员会下辖有电力、煤炭、石油、金属矿、钢铁、机械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制糖业和造纸业十个部门111个单位。直到1949年,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动。1949年4月,资源委员会又归隶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历任委员长为钱昌照、翁文灏和孙越崎。 资源委员会大门面朝西南,朝向与中山北路垂直。大门为单开间的门楼,砖木结构,顶覆绿色琉璃瓦,门楼左右两个立柱内各设有一个警卫室。 大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警卫亭,警卫亭为砖木结构,庑殿顶,顶覆绿色琉璃瓦,梁枋均施以彩绘。如今只有西北侧的警卫亭尚存。 资源委员会的办公楼建于1947年,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大楼面朝东南,高二层,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混合结构,红砖墙,坡屋顶,上覆灰色水泥板瓦;室内木地板,木楼梯,造价极为低廉。其余的建筑物也都是这种风格。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
南京古物保存库坐落在建邺区朝天宫东侧的江苏省昆剧院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三省,平津危急。为了不使北平故宫文物落入敌手,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文物南迁工作自1933年2月7日开始,至同年5月23日结束,共分五批南迁,迁走文物13427箱又64包。 为了防止日军的袭击,故宫文物南迁时,其运输线路绕开天津,经平汉线,转陇海线,再转津浦线,迁回南下,先迁到上海,存放在天主堂街仁济医院以及四川路业广公司。1937年1月17日,这些文物又分成五批,运到南京,存放到古物保存库。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南京危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于次日将存放在南京古物保存库的文物西迁。抗战胜利后,西迁文物于1946年1月至1947年11月陆续运回南京,仍存放在古物保存库内。解放前夕,国民政府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22曰,将存放在南京古物保存库以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地方的文物2972箱分三批运送到台湾。如今,南京古物保存库还保存有故宫南迁文物2211箱。 南京古物保存库是由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赵深、童寯、陈植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室一层。工地基建始于1936年3月,保存库建于1936年5月,同年12月完工,建筑费用39.3万元。整个建筑外形仿承德外八庙中须弥福寿之庙的大红台,坚固耐用。至今该保存库仍在使用。 总统府
古城南京的城东,有一座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古建筑群。其间既有中式大屋顶建筑和四合院,又有西式平房和楼房;既有中国传统的中轴线主建筑的格局,又有逶迤弯曲的西式长廊。中西建筑虽然反差很大,但又被巧妙、有机地连结在一起。与其他古建筑群不同的是,在一幢幢建筑的深处,还“藏”有一座精致典雅的江南园林“煦园”,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树影婆娑,鸟语花香。也正是这一建筑群,经历了几个朝代的风风雨雨,风云人物纷纷在此登场,角逐......每幢建筑,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其浓重的政治色彩。它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漩涡的中心,历史的见证。这就是闻名遐迩、在近代中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总统府建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