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清军将领张勋率军沿津浦线南下,粤军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之命,率粤军将士挥戈北上,迎击清军。粤军奋勇杀敌,首捷固镇,再捷宿县,直捣徐州,张勋败逃。 粤军凯旋后,将阵亡的61具将士遗骸运抵南京,选择莫愁湖畔建立墓地。孙中山先生亲自手书“建国成仁”四字墓碑,黄兴撰写“粤军殉难义士之碑”。 抗战胜利前,建国粤军将士墓已是墓冢荒芜,墓碑歪缺,杂草丛生。抗战胜利后,这里更是碑残墓毁,蔓草丛生,沦为农民的养鸭场所。 1947年冬,国民政府和广东省政府拨专款,用于墓葬修理。由原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负责修理事宜。1948年元月正式开工,将原来的61座墓葬合成一冢,同时又将当年军队未出发前因制造炸弹不慎身亡的周达则并入其中,使得合葬人数达62人。此外,还将每一座墓前的墓碑埋于冢内,在墓前另立大碑,上书“建国粤军阵亡将士之公墓”。 “文革”期间,建国粤军将士墓被毁。后来在邓颖超、叶剑英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该墓于1979年得以重建,并更名为“粤军殉难烈士墓”。孙中山先生撰写的“建国成仁”和黄兴撰写的“粤军殉难义士之碑”也被重新修复竖立在墓前。 正气亭
正气亭始建于1947年秋。抗日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介石率国府官员祭告中山陵后,自觉年岁渐老,便考虑选择一墓地以便死后归葬。原计划选择方山,与中山陵相对峙,但距离较远,只能在天气晴朗时隐约相见,而不能与中山先生相依终古,故决定将墓址选定在钟山。经实地勘察,喜其山川之胜,林壑之美。1947年春谕饬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及国民政府文官处联合办理。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绘就图样三式,呈送蒋介石选定。随后,在岩下凿石建亭,亭子的外观为清式三开间重檐方尖顶,蓝色琉璃瓦、脊,斗八藻井、彩画,梁柱脊椽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整座亭子重檐飞角,内外彩画浓艳,金碧辉煌,亭内顶部中央绘制国民党党徽。在兴建时,暂称“半山亭”。此项工程预算为国币七千万元,而款尚无着落。经孙科与当时海外部部长陈长庆联系,以美国纽英伦华侨救国会之存款兴建,永留纪念。可是没有详细捐款人员名册,只好用会名勒石。而开工至竣仁仅用四个月时间,经验收合格。 正气亭道路工程由韩盛记营造厂承包,1947年11月19日开工。由当时的拱卫处停车场经紫霞洞至亭侧,铺筑弹石路面,仅用27天时间就全部竣工。 《正气亭记》碑刻用的是苏州花岗石,由孙科撰文,楷书阴刻,陈祥记石厂承建。 此亭建成验收后,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园林处处长沈鹏飞专题报告呈请蒋介石赐题亭额及楹联,以资点缀,借壮观瞻。蒋介石曾亲自命名并亲笔书写“正气亭”亭名和“浩气远连忠烈塔,紫霞笼罩宝珠峰”(忠烈塔即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今称灵谷塔,宝珠峰即明孝陵所在地)楹联。亭匾及楹联由馥记营造公司南京分公司承制,均以优质柏木加工而成,蓝底、金字、黄边,亭匾长1.26米,宽0.6米;楹联长1.7米,宽0.3米。亭、匾、楹联、碑刻,具有庄重朴实的民族风格,总造价为国币三亿元,除华侨捐资一亿多元外,其余均由中央银行借垫。此亭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前临清澈见底的紫霞湖,背倚巍峨钟山,右邻紫霞洞,左毗观音洞,是不可多得的一块风水宝地。为了加强保护,自亭建成后,陵园拱卫三中队每天派一名卫士巡查站岗。相传当年蒋介石自诩:我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明一点,这里应高于明孝陵,但我不能和孙中山先生相比,此址应低于中山陵。1949年南京解放后,中山陵园的一切建筑物都得到认真的保护。1991年中山陵园管理处自筹经费开辟登山观亭块石道路,游人日益增多。蒋夫人宋美龄曾在美国纽约透露:“蒋公生前有遗愿,回大陆,葬钟山。” 永丰社
永丰社建于1933年,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建,抗战期间被毁,片瓦无存,1993年,管理部门按原貌重建,红柱白墙,顶为卷棚式,原来的黑色筒瓦屋面已改用蓝色琉璃瓦,以与中山陵取得一致色调。 永慕庐
永慕庐位于中山陵东北海拔300米的小茅山顶万福寺古刹遗址旁,是中山陵园纪念性建筑之一。 1929年春,中山陵第一期工程墓室、祭堂即将竣工之际,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选择小茅山顶,建筑孙中山家属守灵处,题名为“永慕庐”。 永慕庐为陈均沛建筑师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1929年冬天开工,历时四个月完工。 水慕庐房屋建筑采用东方式造型,内设客厅一间,卧室四间,旁设厨房一间,附属用房四间,总面积二百余平方米,用钢筋混凝土和石头砌筑。房屋之外,布置花圃,并以山石砌筑围墙。风景清幽,建筑古朴。宋庆龄、孙科曾在此守灵。 抗战期间,永慕庐被毁,仅剩下一段残垣断壁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的“永慕庐”石楣横额一块,石额为阴刻楷书。 199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中山陵园管理局按原貌修复了这座建筑,并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的永慕庐内,陈列着纪念孙中山图片展。 流徽榭
在中山陵通往灵谷寺的大道南面的二道沟,有一个面积达24亩的人工湖,叫流徽湖。它是二三十年代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筑坝蓄积中山陵之东、灵谷寺之西的溪水而成。流徽榭就建在这个人工湖上。 流徽榭又名水榭,它三面临水,一面傍陆,以石阶与陆地相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