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监察委员会是中国国民党的最高监察机关,其职权如下:(1)决定各级党部或党员违纪的处分;(2)稽核本党经费;(3)审查全国党务进行的情形;(4)监察本党党员的政治活动是否根据本党政纲政策。中央监察委员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中央监察委员任期二年。在1924年选出的第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名单中,中央监察委员只有邓泽如、吴稚晖、李石曾、张继、谢持5人,另有候补中央监察委员5人。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选举了第三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这时的中央监察委员增至12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增至8人。到1945年时,在选出的第六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名单中,中央监察委员达到104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达到44人。中央监察委员会在1927年迁到南京后,最初的办公地点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院内,1937年初,迁到新落成的中山东路新址内办公;抗战期间西迁,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原址办公。 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占地面积5.78万平方米,共有房屋12幢90间。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建筑师设计,馥记营造厂承建。其建筑是由一组仿明代宫殿式建筑及围墙、大门、警卫亭组成,规模和式样与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相似。平面布局为南北向,建筑主轴线与中山东路垂直,轴线东西两侧对称。主建筑周围有水泥道路环绕,东西呈半圆形;南部为一个大庭院,设有绿岛花坛,植有苍松翠柏。 大门为一座三开间的牌楼式建筑,三楹四柱,钢筋混凝土结构;庑殿顶,上覆深绿色琉璃瓦;额枋旋花彩绘,仿木斗拱形式;柱座为莲花图案的假石饰面,仿佛是须弥座。中门两边设有一对仿古宫殿式铜制壁灯。 大门内左右两侧,建有二座相互对称的警卫亭。它们造型相同,平面为方形,四角攒尖仿木结构屋顶,上铺深绿色琉璃筒瓦,顶尖呈杵头状,拱券门窗,墙体用深黄色缸砖砌筑。在主建筑北面的相应位置,也有二座造型完全相同的警卫亭。 主建筑高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檐歇山式大屋顶,深绿色琉璃瓦屋面。屋顶后部建有人字形老虎窗和通风口。檐口部分仿木斗拱,红漆圆柱,梁额彩绘,棱花门窗。外墙面用深黄色缸砖砌筑,坚固美观。主建筑底部是一层平顶承台,四周围以云纹假石栏杆。承台南北分别建有人字形楼梯。在建筑物的东南墙角处还镶嵌着一块当年的大理石奠基碑,碑长约0.66米,宽约0.44米,上竖刻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题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奠基纪念 吴敬恒谨篆”。该楼于1936年2月开工,1937年2月竣工,建筑费用24.2万余元。目前,这幢建筑物保存良好。 1992年,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大会堂
国民大会堂位于长江路264号,现为人民大会堂。它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 国民大会堂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早在1933年,国民政府为筹备定于1935年5月召开的国民大会,就已经提出了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会场的动议。后因国民大会改在中央大学大礼堂举行,筹建国民大会堂的动议暂时拖延下来。1935年9月,国民党要员孔祥熙等5人提议: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堂,可以国立戏剧音乐院和美术陈列馆充用,这样既可作剧场,又可作会场,诚为一举两得。他们的提案获得国民政府的批准。同年,国民大会堂筹委会公开招标,征集设计方案和营造商。经筹委会评定,设计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筑师的为首选,关颂声、赵深的设计方案分列二三名;营造商为上海陆根记营造厂,该营造厂以377229元(其中国立美术陈列馆62343元,国立戏剧音乐院314886元)的最低标价中标。1935年11月23日,筹委会常务主任褚民谊与承建商陆根记营造厂签订合同,限期10个月完工。同年11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居正、吴稚晖、褚民谊等数百人出席。奠基礼由居正主持,褚民谊报告了筹备经过。 在施工过程中,陶记工程师事务所李宗侃建筑师,根据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计划》中提出的首都建筑“要尽量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用之”的原则,对原设计方案作了局部修改。整个工程原估价约40万元,由于施工经费不足,国民政府又追加经费365458元。1936年5月5日,国民大会堂正式竣工。 国民大会堂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分前厅、剧场、表演台三部分,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前厅为砖混结构,中部剧场为钢筋混凝土柱网结构,型钢屋架。 前厅部分设有井楼,一楼两侧设有办公室、衣帽间;二楼为休息室;放映室设在顶楼。各层都设有卫生间、贮藏室。前厅为平顶屋面。 剧场部分设在建筑物的中央,楼上下共没有一千五百多个观众席。剧场顶部为人字屋顶,钢屋架。 表演台部分的台口为圆弧形,台前设有奏乐池;表演台的底部以及后台设有演员化妆室和休息室。 国民大会堂内制冷、供暖、通风、消防、盥洗、卫生等设施齐全。 国民大会堂的造型属于西方近代剧院风格,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的方法,简洁明快;但在澹口、门厅、雨篷等处,都巧妙地运用了民族风格的装饰。 1943年冬天,在日伪统治下的南京,中共地下党组织曾经领导爱国进步学生发动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消毒运动。时在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读书的江泽民同志也参加了这场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发生地就在国民大会堂门前的广场。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7月7日所写的《忆厉恩虞同志》一文中回忆到:“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我们几千学生高呼禁毒口号,游行到夫子庙一带,冲砸了所有的鸦片烟馆,把醉生梦死的吸毒者揪了出来,其中不少是敌伪官员,还抄出了大量鸦片、毒品和烟具。我们在国民人会堂广场前焚烧收缴的鸦片、毒品和烟具,同学们围着熊熊的篝火,齐声高唱《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仁!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在我们后面,日本宪兵队持枪列队,虎视耽耽地对着我们。大家悲愤满腔,情绪激昂,毫无畏惧。其情其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唤起了群众的觉醒。”之后,三千余名学生进人大会堂开会,学生领袖厉恩虞、王嘉谟主持会议并讲话,他们疾呼:“中国人不要醉生梦死,青年们要团结起来,勇敢地向黑暗势力作斗争。”在会上,厉、王二人提出建立“首都学生消毒总会”的主张,得到一致赞成。 (责任编辑:admin) |